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建设使得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随之而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而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承载者,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当中被愈发重视,其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等方面上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泰安城区泰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采取分层随机取样法确定泰山区内的14个城市公园,其次利用网格取样法调查对以上公园植物物种种类、来源、科属等级、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稳定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揭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数量性特征和多样性特征。其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美景度评价法从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经Kendall’W协调系数对AHP法和SBE法的评价结果检验,发现2种方法评价结果高度一致,但个别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最后,标准化处理2种方法评价结果,得到最终更加科学全面的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根据实地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汇总公园植物景观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对未来城市公园植物物种选择方式和绿化空间营造上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统计植物种类501种,泰山区城市公园总计维管束植物501种,从属于97科289属,其中乔木植物124种,从属30科69属;灌木植物143种,从属33科65属;草本植物243种,从属27科140属;藤本植物15种,从属9科12属;竹类6种,从属1科3属,被子植物占有较大优势。(2)植物科属具有相似的等级分类趋势,在数量关系有明显的聚类性。优势科属在植物组成中占显著比例,优势科反映了泰山城市公园的植物组成是典型的北温带植物,每个公园都有大量的小型植物属,反映了植物物种之间的强烈异质性。(3)调查植物种类中乡土植物276种,占植物总数的54.01%;各植物生活型中乡土植物比例表现为草本(163,66.26%)>藤本(8,53.33%)>竹类(2,50.00%)>乔木(59,44.70%)>灌木(46,40.35%)。(4)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结构总体特征为乔灌草复合结构,少数群落为乔灌型、乔木型、灌木型和草坪型单层结构;虽然群落结构以复合层结构为主,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建设不足,尤其是灌木的利用尤其缺乏,因此有必要继续优化。(5)从植物群落外貌生活生长型指标分析来看,乔灌木多以落叶中高位芽占优势,草本植物中一二年生植物和地面芽植物比例较大,叶生态特征以单叶、非革质和小叶为主,反映了当地的季风气候。(6)植物种类应用频度方面,乔木灌木草本层优势种频度均大于50%。一些植物的应用频率高,大多数植物的应用频率低,频度高的物种奠定了泰山区公园植物景观基调,也说明植物种类分布不是很均匀。从频度率上比较,相对均匀程度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7)植物多样性特征方面,物种丰富度上,草本占绝对优势,乔木次之,灌木最低;物种多样性上,公园多样性水平整体偏低;物种均匀度上,乔、灌、草呈现三个等级,草本层最均匀,乔木层次之,灌木层最集中。(8)从常用树种的健康状况来看,大部分植物物种生长状况良好,优势树种不需要特别管养,适应于各类园林绿地中。叶斑或变色、根部通气透水性、枯枝腐烂枝是园林树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9)植物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泮河公园植物群落最稳定,旧镇园植物群落稳定性最差,其他公园植物群落稳定性差距不大。植物群落稳定性结果分析:土壤含水量较高,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人为活动干扰性越小,越利于植物群落生长环境稳定。(10)园林植物可观赏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季,其中春季观赏时期为3个阶段,3.21-5.15为春季观赏盛期,夏季观赏时期为2个阶段,6.1-6.30为夏花观赏盛期,秋季观赏时期为2个阶段,观花树种较少,观果、观叶树种相对丰富。(11)基于AHP法从生态效应、视觉效果、服务功能3个层次获取18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完成14个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基于SBE法从以专家与公众不同视角,测度他们对植物群落的美景度偏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美景度偏好具有一致性,但在专家视角下,注重植物群落的形态美感与层次丰富性,而在公众视角下,则更注重植物群落中彩色的占比高低及视觉冲击性。(12)经Kendalls’W协调系数对AHP法和SBE法的评价结果检验,得出W=0.889,渐近显著性为P=0.0015<0.05,说明2种方法评价结果整体具有较高一致性。(13)结合泰山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和实地调研成果,从生态效应、视觉效果和服务功能三个方面推荐适宜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推广的乔木、灌木各60种,草本植物112种,提出满足不同功能导向的各植物配置模式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