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士之行求儒士之果——郭璞诗赋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caocao7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郭璞是一个方士,风水名家。后人最喜欢谈论的郭璞作品是他的《葬书》和《游仙诗》,后世最广为流传的郭璞事迹都与堪舆卜筮有关。他用堪称神奇的方术卜卦为统治者解决了很多难题。他也因此步入仕途,也基本赖此得到升迁,使他成为了两晋之际的名人。其实,考察郭璞的生平经历会发现,他出生于儒学世家,受家传儒学的熏陶,从小就有济世之志,一生从未忘却报国忧民。以方术入世,以卜卦扬名,对郭璞来讲,实在是乱世造成的乱象,是一场误会,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之事。细细剖析郭璞传世的诗赋作品,也能看出渗透其中的儒士情怀,报国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郭璞始终是在用他的方士行为来践行他的儒士之梦,寻求儒学之果。对于郭璞诗赋中这个层面意义的解读,在目前学术界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本文以《以方士之行求儒士之果——郭璞诗赋研究》为题,试图通过对郭璞生平仕历的考察,以及对其传世诗赋作品的重新解读,摸索郭璞的心路历程,还原郭璞的儒士身份。以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贡献自己的一得之见。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交代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综述与本选题有关内容的前贤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是第一章《郭璞的生平仕历》,考察郭璞的生平和仕历,分析郭璞一生随世漂浮的不得已现实,以及对儒士身份的耿耿于怀和最后成全。第三部分是第二章,通过考察郭璞诗歌创作的情况,分析郭璞诗歌中体现的儒士意识。第四部分是第三章,通过考察郭璞辞赋创作的情况,分析郭璞辞赋中体现的儒士本分和报国情怀。第五部分是第四章,通过分析两晋文人的仕宦生涯和文学创作等情况,探析当时士人们儒道兼修,特立独行的种种异常做派,进一步说明郭璞以方士之行求儒士之果的无奈之举在两晋乱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考索郭璞充满无奈的人生,和浸透着苦涩滋味的作品具有窥一斑见全豹的典型价值。第六部分《结语》,归结论文。
其他文献
随着社交媒体对个人生活及商业领域的渗透,社交媒体突破单一沟通交流工具的边界,成为企业员工获取外部知识的社会化学习新手段。通过使用这些社交媒体,员工的社交网络以及他们对同事、好友、合作伙伴的理解更为丰富,他们的社交关系、专业知识、心理状态也在累积或变化。引入社交媒体的工作也改进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工具、工作进程等,在工作思路上提供了强大的外部信息补充,因此改变了原有的工作特征。与其他信息技术采用不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全球环境治理并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GDP增长率从2012年开始一直处于低位。面对着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国情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让投资驱动型经济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变。然而,消费驱动型经济并非就是环保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如同生产,如果不加以管制和规范,同样会
学位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如何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是一种重大的课题。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将农村电商业发展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的一环来紧抓落实。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直接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条目单独陈列出来,并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不同层面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要求。随着国家和地区对“三农”创新发展给予全面性的扶持,中国的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迅猛发
自首,一直以来是一项重要的与刑罚裁量相关的法律制度。自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使犯罪人主动投案,节约司法机关的办案成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自首制度充分体现了现代刑事司法的宽容精神。从刑事法律的角度上看,其以必要的严厉与权威为基本前提,但同时,刑事司法也应当充分关注人文精神,应当具备“温度”。在这点上,自首制度可以说是与当今刑事司法的双重内在精神相契合。  自首制度并非创设于当代,从我国古代开始,自首制度
学位
对于行为人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其具体罪名较为困难。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上述行为多以《刑法》一百三十三条的交通肇事罪或是以《刑法》一百一十四条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从当前《刑法》规定的内容上看,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观要素的与客观要素的不同。前者是过失犯罪而后者是故意犯罪;客观上,前者是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行为;后者则是实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势利风气由于人与人之间政治地位的悬殊和经济条件的重新划分而产生;又由于个体的素质和操守存在着差异,社会上不同的人也就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势利行为。作为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对现实存在的势利风气和势利人物必然会有程度不一的描写。清代中期的世情小说以反映人情世态为主,作品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到对势利风气和势利人物的描写和揭擿,成为反映清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相对于同时期的世情小说而
何顿的“抗战三部曲”对中国当代抗战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从当代抗战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艺术特色、艺术价值来看,一方面,何顿的抗战三部曲在创作主题上继承了当代抗战小说的“史实”传统,另一方面,何顿的“抗战三部曲”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创新,这种创新表现在小说的传奇性、理想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何顿抗战三部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有诸多学者对抗战三部曲
学位
空间范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的概念范畴。空间研究既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家们不可回避的论题之一,还是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随着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中的运用,空间范畴也成了目前国内外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概论”和“个案”两大部分对黔东苗语空间范畴表达进行论述和描写。  概论部分参照Talmy、Levinson等人对空间关系的研
学位
陈谦是海外新移民文学队伍中特色鲜明的小说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坛颇具实力的作家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关注。陈谦小说执意于打探人类的内心困境,并通过诸种错位情景的设置,呈现人在自救过程以及救赎失败后的百态人生,进而凸显出被历史和现实遮蔽的人性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在书写的篇幅抑或是镌刻的深度上,陈谦小说对于新移民彼岸“新”生活的描绘远非其他新移民作家所能轻易企及。由此,不仅陈谦小说的主
学位
本文主要采用线性梳理的方式,对笛安不同阶段的小说文本进行细读和研究,寻找笛安小说主题嬗变规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发现这种文化抉择对笛安小说创作走向成长、成熟的现实影响。  绪论开始,主要是对笛安的小说进行了线性梳理。通过文本的细读和比较,将笛安的创作按作品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姐姐的丛林》开始是青春书写的自我表达阶段,“龙城三部曲”开始是城市书写下的情感审视阶段,《南方有令秧》开始是历史视域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