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泥化夹层是岩体中常见的软弱夹层之一,是控制岩体稳定性的主要软弱面,历来是岩体工程研究的重点。其中次生泥化夹层多存在于浅层地表,同时受到地质构造运动和环境作用等多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化夹层是岩体中常见的软弱夹层之一,是控制岩体稳定性的主要软弱面,历来是岩体工程研究的重点。其中次生泥化夹层多存在于浅层地表,同时受到地质构造运动和环境作用等多重影响,极易造成滑坡等灾害,尤其在汛期干湿循环的恶劣环境下,边坡稳定性问题更为突出。因此,研究次生型泥化夹层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损伤劣化性质,对岩土体灾害防治和边坡稳定性评价有很大的意义。在四川盆地地区,尤其川中丘陵和龙泉山脉区域,次生泥化夹层大量存在。本文以川东盆地中的江油碳酸岩黏土泥化夹层、简阳龙泉山脉红层泥岩泥化夹层、巴中南江泥质粉砂岩泥化夹层三种典型次生泥化夹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相分析、宏细观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了夹层的宏细观损伤演化特征,并探讨了宏细观损伤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X射线衍射试验方法分析了三种次生型泥化夹层的物质组成,对比了干湿循环前后的泥化夹层衍射图谱,发现干湿循环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水化作用,但影响程度很小,水化作用主要是夹层中的长石、黏土矿物等能与水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造成,表现为水的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从而影响了部分黏聚力。(2)利用宏观干湿循环试验与相机拍摄的方法,获得三种泥化夹层的宏观损伤演化过程。采用课题组基于Matlab开发的图像软件处理了原始照片,对宏观损伤面积占比、裂隙总长、平均裂隙宽度等损伤特征进行了提取量化,并探讨宏观损伤的演化规律,发现不同次生泥化夹层的宏观损伤演化有所差异,干湿循环过程中损伤萌生、损伤愈合、损伤发展共存。(3)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电镜扫描区域标定的样品嵌套装置和观测方法,观测效果较好,一定程度解决了岩土体微观对比研究难以控制同一区域的问题。利用微细观干湿循环试验与扫描电镜的观测,获得三种泥化夹层的微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微细观损伤表现为孔隙的变化,采用PCAS软件对表征孔隙数量、孔隙尺寸、孔隙形状以及孔隙排列的损伤特征参数进行量化,发现了孔隙损伤的演化规律,从而证明了干湿循环主要影响黏聚力而对内摩擦角无明显影响。(4)结合量化的数据探讨了宏细观代表性损伤特征参数之间及其与黏聚力的关系。获得了宏观损伤面积、裂隙总长与微细观孔隙数量、孔隙尺寸、分形维数的影响关系,及其对黏聚力的影响关系。同时发现,损伤和黏聚力对短期干湿循环作用更为敏感,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都表现出变化速率放缓并稳定的趋势。最终揭示了微细观孔隙定向贯通形成宏观裂隙并逐渐沿薄弱方向开展至损伤稳定的损伤机理。对未来泥化夹层水作用损伤研究的重点给出了参考。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形象、议题与媒体日渐成为西方政治过程的重要节点,其政治生活形态则相应逐渐呈现出由选举政治到公关政治的嬗变过程。由于西方政治研究囿于民主选举与权力
光伏发电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是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光伏电池的效率较低,只能将小部分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其余部分的太阳能被光伏电池反射走或转变成了
燃煤电厂烟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法规同时也做出了更为严格的环保要求,其中二氧化硫是烟气所带来污染的主要成分,也是环保监测的主要数据。为满足环保政策的新要求,同时更好的承担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燃煤电厂不约而同地实施了烟气脱硫改造工程,而相应的对脱硫改造工程的研究也显得颇有意义。燃煤电厂脱硫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从国内缓慢研究的起步,到国外先进工艺的引进,再到迎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新的表面工程技术,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大功率激光器的出现而兴起。它是集激光加热熔化、熔池中物质交互作用及快速凝固成形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技术,冷却速率通常为102-106 K/s。因此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非晶熔覆层,可以达到非晶合金形成所必要的冷却速率。本文采用3 kW半导体激光器在Q235A低碳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Fe基非晶纳米晶复合熔覆层,试图制备出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良好耐
纳米凝胶作为一种纳米尺度的凝胶体系,基于其良好的亲水性和结构稳定性,在生物显影、药物输运及生物分子检测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壳聚糖这类天然来源的生物大分子制
有机半导体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具有溶液可加工性、加工成本低和可弯曲等优点而在柔性电子器件上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现有的有机半导体器件主要包括场效应晶体管、光伏电池和发
钻屑甩干机是钻井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在钻井平台实际使用中常出现分离介质性质多变、分离效率低、排出的物料含湿量高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不同流变性介质在钻屑甩干机流场中的运移规律,通过颗粒在筛篮表面的运移和分布分析,对脱水效果进行了评价;其次对甩干机在不同结构参数、操作参数以及物性参数条件下的分离行为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分离效率相对较
近年来由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降低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是实现碳减排、缓解全球变暖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其已
近年来,一种高级氧化法——利用氧化性强的硫酸根自由基(SO_4·-)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工艺方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SO_4·-因其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较强的有机物矿化能力,反应条件温和,pH适应范围广,反应后没有大量的沉淀生成,处理操作简单等特点,在有机物降解应用中比常见的羟基自由基(OH·)更具优势。一般地,SO_4·-可以由过硫酸盐(PS)经活化产生,常用的活化方法包括光活化、超声
泡沫分离法是一种物理分离技术,可用于分离废水中的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物质,具有操作及设备简单、能耗低及分离效率高等众多优点。本文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选用辛基酚聚氧乙烯醚(Triton X-100)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较低SDS浓度(300 mg/L)的情况下,系统研究了基于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进行复配的泡沫分离法,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