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下腔静脉隔膜(MOVC)型布-加综合征(BCS)患者隔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关联性。
方法:选取徐医附院介入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MOVC型BCS(膜性带孔5例,完全闭塞35例)住院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6~58岁,平均41.8±8.1岁;40例本院心内科同期住院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0~60岁,平均43.2±7.6岁。两组患者均无使用抗凝血(促凝血)药物史和吸烟史,无原发性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血液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等,肝、肾功能正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下腔静脉血液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所检测数值分别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向方差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实验组下腔静脉血液中vWF、ET-1、VEGF3种因子含量(分别为37.78±6.55,31.85±6.02,20.84±5.7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4±1.27,5.30±1.83,4.20±1.1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2.实验组BCS患者不同年龄段(分别为20~35,36~45,46~59岁)血液中vWF、ET-1、VEGF3种细胞因子含量(分别为32.41±4.90,43.69±10.85,40.25±8.61μg/L)、(分别为24.40±6.73,30.87±12.46,38.76±11.15ng/L)、(分别为19.31±9.34,23.02±8.54,20.89±4.62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实验组病例不同性别(男、女)间血液vWF、ET-1、VEGF3种细胞因子含量分别为(39.35±5.53,34.66±9.25μg/L)、(31.95±12.10,29.75±10.26ng/L)、(21.90±9.37,19.43±13.95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4.实验组下腔静脉膜性带孔和膜性闭塞BCS患者中vWF和VEGF含量分别为(28.10±6.21,38.48±9.28μg/L)、(21.6±7.58,24.1±10.20μg/L),2种因子分别在两种类型BCS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T-1在前者表达明显高于后者(分别为114.05±8.72,27.74±14.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在MOVC型BCS患者下腔静脉血液中vWF、ET-1、VEGF3种因子明显升高,提示确实存在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下腔静脉隔膜形成的激发因素之一。
2.在MOVC型BCS患者中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间3种细胞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下腔静脉隔膜的形成过程不受年龄大小及性别的影响。
3.下腔静脉膜性带孔和膜性闭塞患者中vWF和VEGF在两者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T-1在前者表达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ET-1与vWF和VEGF两种因子相比,可能在下腔静脉内膜增殖融合形成隔膜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