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菌无性繁殖后代毒力变异及ISSR指纹初步分析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通过大量的单孢分离和接种鉴定,研究了大豆疫霉菌无性繁殖后代群体毒力遗传与变异,并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分析了无性繁殖后代群体ISSR指纹与菌株毒力及地理来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 1.大豆疫霉菌1代单游动孢株群体具有丰富的毒力多样性:7个原始菌株的1代单游动孢子分离后代毒力均发生了变异,1代单游动孢株中已无与亲本毒力相同的单游动孢株,变异率高达100%。7个原始菌株中最少的分化出1种毒力公式,最多分化出6种毒力公式,但总的变异趋势是毒力减弱,即与原始菌株相比,1代单游动孢株能克服的抗病基因数量显著减少同时证明7个大豆疫霉菌原始菌株与其1代单游动孢株在毒力上表现较高的变异几率。而来源于单个原始菌株的无性繁殖后代之间的毒力基本保持一致。 2.以大豆疫霉菌Ps-F8.6菌株为实验材料,对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TaqDNA聚合酶、dNTP和Mg2+的浓度进行了筛选,确定了25μl大豆疫霉菌ISSR-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用量应在20-30ng;Mg2+浓度为2mM;dNTP浓度为0.15mM;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5U时ISSR-PCR扩增效果最佳。 3.以大豆疫霉菌Ps-F8.6菌株为模板,对已有的12个引物进行筛选,从中选出可产生3条以上明显谱带的引物7个,它们是(AG)10、(AG)8T、(AG)8C、(CA)8G、(AC)8T、(AG)8YT、(GACA)4。 用上述7个引物分析大豆疫霉菌45个1代单游动孢株,共获得41个ISSR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31个,占75.6%。扩增后标记出的DNA片段的分子量大小的变化范围在100-2000bp之间。 用SPSS11.5软件包对大豆疫霉菌45个1代单游动孢株和疫霉属的其他4个种的DNA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45个1代单游动孢株中,未出现在遗传背景上完全相同的单游动孢株,表现出较高的的遗传多样性。利用7个ISSR引物可清楚地将大豆疫霉菌与疫霉属的其他4个种区别开来,但没有将疫霉属其他4个种明确区分。 4.大豆疫霉菌1代单游动孢株ISSR聚类分组与菌株毒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也存在着差异。 大豆疫霉菌1代单游动孢株ISSR聚类分组与菌株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也存在着不同。
其他文献
对影响RAPD扩增图谱的5个因子:Primer浓度、模板浓度、dNTPs浓度、Taq酶用量和Mg2+浓度设计了5个水平,再通过正交分析表组建了25个反应体系,然后根据可辨识的电泳条带进行正交实
本文分析了图书馆认知与图书馆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对图书馆建筑的方针政策和建筑单位的协调,图书馆建筑的“模数式”发展,多功能服务空间的设计,楼宇的智能化等问题进行了
Serratia plymuthicaA21-4是从洋葱根际土壤中分离的具有定殖能力强、对病原菌的拮抗活性高、促生效果显著、诱导抗性等优良特性的PGPR菌株。为进一步确认A21-4对田间辣椒的
文章论述了民族文献的特点,作用,民族文献工作的定位及如何开发利用。
期刊
1世纪:图书馆应有更大的发展———访于光远赖伯年(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西安710061)四月的北京,春色宜人。我为征求对《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书稿的意见,访问了于光远先生。虽是初次登
本文探讨了西班牙的图书馆学与文献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library science
该论文利用室内生物测定技术、离体ALS酶提取和活性测定技术、田间药效试验技术对新磺酰脲类除草剂NK92825和NK94827的基础生物活性和除草效果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