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机遇与挑战并存。个体的价值体系常常和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个体人格的异化和个体间情感的疏离,所以人们常常感到生活适应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佛罗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在人的一生当中,影子和自己相伴的时间最长,但人只有在社会中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个体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而当他们未建立家庭时,则是某种亲密关系陪伴他们走过漫长的年轻岁月,由此可知,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无疑都会是他们幸福和健康成长的源泉和重要保证。以上只是从个体的情感需要角度来考虑,而导致孤独的另一方面则是个体对于自己交往状况的主观上的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是对数量的不满,也有可能是对质量的不满。青年学生是将来祖国建设的栋梁,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和研究生常常遭受着孤独感及其伴生的消极情绪的困扰,所以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心理控制源问卷、感情与社交孤独问卷从呼和浩特市三所高校抽样,抽取有效样本613名,来详细、具体探查三者之间的关系,力图为实践工作人员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得到结论如下:1、情感孤独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孤独感体验的主要表现方式。2、年级高低和恋爱状况影响青年学生的社交和情感孤独。3、女青年学生比男青年学生的内控感要高;理工农类学生比文史哲类专业的学生内控感要。4、研究生组学生的内控性高于其它两组学生;高年级组学生的外控性高于其它两组学生。5、男青年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低于女性;文史哲类的学生内部一致性程度低于理工农类的学生;低年级组学生的内部一致性低于研究生组的学生。6、青年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越清晰,两类孤独感就越低。7、青年学生的心理控制源的三个维度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两个维度的相关程度都极其显著。8、社交和情感孤独的高低分两组在心理控制源的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9、在对社交孤独的分层回归中,三个阶层分别对社交孤独的解释变异为12.6%,44.9%和54.5%;在对情感孤独的分层回归中,三个阶层分别对情感孤独的解释变异为37.4%,56.7%和70.6%。10、内控负向预测社交孤独,有势力他人正向预测社交孤独;内控负向预测情感孤独,有势力他人正向预测情感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