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技术与中国制药业市场结构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ilm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药工业的竞争环境及市场结构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深入考察国内制药业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及一般竞争规则,将有助于探索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传统文献主要参照规模经济、广告密度和R&D支出水平(都被当作进入壁垒)来解释产业间集中度差异.如贝恩(Bain,1956)的S-C-P范式,其主要特点即是单向因果链,特别强调进入壁垒的作用.但是,90年代以来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表明:在某些产业内,许多被看作结构要素的因素(比如广告、研发等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并不是外生的.市场结构与沉没成本(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种)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兼具竞争性与管制性产业更是如此.仅用传统的S-C-P框架,单从进入壁垒角度,无法准确解释这些产业的市场结构决定过程和一般竞争规则.制药业正具有这样的典型特征.因此,该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市场结构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尝试寻求从沉没成本、技术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国制药业市场结构的变动,以期对所观察的产业现实结构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解释.参照Sutton等的研究框架,该文主要对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制药业的市场结构变动进行了观察实证.根据可得数据和资料,分别从制药业外生沉没成本——产业技术结构决定的资金投入成本以及行业管制成本(包括质量标准检验如GMP认证、专利及新药保护申请、产品试验及批准程序等所耗的费用等)和内生沉没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声誉的广告、研发成本等——两个方面探讨了沉没成本对中国制药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而且,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制药业R&D激励、技术路径选择、产品替代性等与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分析表明,循着沉没成本、技术这一主线,确实可以解释和理解前面所观察的现象,如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集中度上升,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量500万以上)企业数量下降与企业总数增长并存等;沉没成本、技术正在且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制药业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未来的市场结构变化趋势也正取决于这些沉没成本及其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的作用消长.最后,围绕观察结果及中外制药业的比较,进行了产业政策取向简析.
其他文献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股票市场价格跳跃行为的关联方式和影响机制。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采用 NETS算法以及 Space算法得到一种新的衡量指标—长期偏相关系数来作为各只股票之
铁路作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其改革步伐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企业.政府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铁路改革政策,从宏观上为铁路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在改革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仍然需要铁
到目前为止,分税制已经运行了7个年头.其间先后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时期和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与通货紧缩并存的时期.这些经济周期的变化给我们观察分税制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