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无机电解质对煤浮选的影响及溶液化学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5次 | 上传用户:wxy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报道提出无机电解质溶液能促进煤的浮选,但目前为止解释此现象的机理尚不完善。本文通过研究在不同无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对煤浮选所涉及的三相性质的影响,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无机电解质对煤浮选的影响。本文将原煤经过处理,得到不同粒度级、不同密度级的煤颗粒,并通过红外、XRD等测试手段分析了不同煤样之间的差别。通过研究不同电解质溶液中不同煤颗粒对离子的吸附行为、接触角及表面ζ-电位间的差异,进而解释溶液性质对煤浮选的影响。研究表明煤颗粒对离子的吸附能力、吸附量顺序为Al3+>Ca2+>Mg2+>Na+,颗粒对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对于不同密度级的煤颗粒,pH值对吸附也有一定的影响。吸附电解质后,煤的润湿性也有所改变。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煤的润湿性增强。但在高浓度条件下,浓度将不再影响煤颗粒的润湿性;对于-1.3密度级的颗粒,各离子对煤粒的润湿性随pH变化情况较为复杂;而对于高密度级的颗粒,在pH值为6左右时,颗粒的疏水性最好。同时发现无机离子能压缩颗粒表面的双电层,使颗粒表面的ζ-电位绝对值降低,但颗粒的等电点只与溶液的pH值有关,并不受电解质类型影响。在相同条件下,相对于-1.3密度级颗粒,+1.5密度级颗粒的ζ-电位值的绝对值相对较高,且很难达到其等电点。通过计算得出不同溶液环境中气泡与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范德华力及总势能。从理论上分析了电解质对煤浮选的作用,发现电解质的浓度及酸碱环境对浮选产率都会有一定影响。并通过验证试验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密度、不同粒度煤粒浮选产率的影响。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浮选产率逐渐增高,并最终趋于稳定。在相同电解质浓度时,离子对浮选产率影响效果的顺序为:Al3+>Ca2+>Mg2+>Na+。对于-1.3密度级的颗粒, pH值为4-5时,浮选产率最大;对于+1.5密度级的颗粒,在pH值为5-6时,浮选产率最大。研究发现煤浮选产率随双电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虽调整表面双电层可以起到调整煤浮选行为的作用,但煤浮选并不完全受控于表面双电层。验证性实验表明:对于易选煤,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浮选产率逐渐增加,且灰分也在指标范围内;对于难选煤产率虽有增加,但精煤灰分增加,选择性降低。
其他文献
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以下简称At.thiooxidans)和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ium以下简称L.ferriphilium)是微生物冶金中常见的两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不能被忽视。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污染物去除率高、能耗低、绿色环保而被广泛用于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等方面。传统的半导体材料TiO2化学性质稳定、催化活性高、环境友好、成本低廉,但其禁带宽度较宽,只具有紫外光催化活性,无可见光催化活性,对太阳光利用率低,量子效率很低。尽管对其进行改性,但是由于它自身的缺陷,依然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新型光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