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EK和PK两种术式治疗大疱性角膜病变的对比实验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治疗兔大疱性角膜病变(BK),术后角膜散光度、免疫排斥反应及角膜形态。评价DLEK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 1.动物模型的建立:将1mm注射器针头伸入前房,刮除全部后弹力层(DM膜)和内皮细胞,勿伤及房角结构和晶状体。术后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水肿混浊程度及并发症。 2.24只右眼建立BK模型的成年家兔,随机分为两组。一组(DLEK组)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另一组(PK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均行右眼手术。用角膜地形图仪、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值及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3.DLEK和PK组于术后3个月取角膜标本行HE染色检查。 结果: 1.12只行DLEK手术的BK模型兔眼,10只眼术后1周角膜由中央部开始变透明,术后3个月,角膜基本透明,未见眼内感染和其他并发症。2只眼手术操作中出现板层穿孔而导致手术失败。12只行PK手术的BK模型兔眼9只术后3个月时角膜基本透明,3例植片出现严重免疫排斥反应。 2.DLEK与PK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比较,角膜散光度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DLEK和PK术后3个月,角膜HZ染色形态接近于正常。 结论: 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相比,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治疗大疱性角膜病变的可选术式,该术式有望成为角膜内皮移植的技术平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