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构筑起一个与现实社会同步运行、相互影响的虚拟网络社会。政治生活作为现实社会网络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体现在政治行为、过程及制度等显性层面,而且也涉及作为微观层面的政治文化。目前,网络反腐、网络监督、网络问政、网络暴力及网络舆论等网络政治行为,充分映射了网民的政治心理。因此,探索网络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向、规律、特征、影响及引导之策等问题,不仅是对理论发展的适时推进,也是网络治理、社会管理及政治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政治文化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而网络政治文化才刚刚兴起。网络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型网民在网络社会生活中,通过对政治信息的感知与网络政治的参与等实践,所形成的对政治认识的积淀。虽与政治文化有较大的相似,但在主体、客体、场域及形成过程等方面,表现出独有的特点。网络政治文化是以政治型网民为主体,以政治信息和网络政治实践为客体,以网络政治场域为平台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文化“亚”形态,整体上呈现出表现形式的虚拟性、内容指向的现实性及政治态度的真实性等特征。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个体政治意识的形成,即内在于网民内心世界的微观过程(认知->评价->态度->情感)和外在于网络虚拟政治环境的影响;二是个体向群体政治心理的聚合模式。网络政治文化的涵养致使网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从而使众多个体拥有的集体性权力具有了实际直接行使的可能,致使“强国家-弱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另外,网络政治文化在类型、性质及影响等方面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但在发力的时效、渠道及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网络政治文化从整体上看,是政治文化的网络化发展、网络政治孕育的文化形态及网络文化体系之内涵盖的政治性成分的“复合”形态。目前,它以政治文化的网络化发展为主,以网络政治孕育的文化为辅,以网络文化为大环境,整体上呈现出“积极-理性”的性质。基于系统要素的视角审视,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属性表现为:规模较大、增速趋缓,城市居多、乡村增长明显,网民年轻化、学生化,中低收入居多,在网民数量和网络普及率方面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南方大于北方的布局。作为网络政治文化主要客体的网络政治信息的现状是,数量庞大、更新较快,正面居多、负面抢眼,官网、民网及自媒体各有侧重。网络政治虽是网络政治文化真正的“母本”,但目前还不是主要来源。网络接入的便捷程度受网络基础建设与网络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大,网络政治场域的生态环境也因平台属性,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致使网络政治文化呈现出地域上的发展差异。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在转型期与矛盾突发期暴露出—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凝聚力不足、异质性明显、稳定性不强、偏激感性成分较多,对主导、主流政治文化的冲击力较大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首先,部分网民主体固有属性的缺陷、政治素养差异化、政治心理失衡及缺乏理性独立的政治分析能力;其次,客体原因主要在于网络政治信息的失真、虚假及负面信息强大的冲击力;最后,现实政治问题的不断凸显与政府网络治理的不善,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感与自律意识的淡漠,以及外来各种政治思潮渗透等影响,共同催生了网络政治文化在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网络政治文化问题的原因决定了对其引导与塑造应立足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上,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网络政治文化的进步。在现实层面上,加强政府自身的建设与提升网络治理的能力;强化网络媒体的自律机制与政治信息的管控职能,发挥“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广大网民群体应积极学习政治知识,积累政治经验与参政能力,规范网络政治行为,自觉文明上网。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引导与塑造是一个系统、宏大的工程,应立足于政府治理与引导、网络自律与管控、网民自觉与自重等方面,探索“三位一体”的复合机制,发挥多重合力的协调功能,以期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