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师生在台湾的建筑教育与工程实践研究(1945-1980s)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web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45年台湾光复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出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上百万华人从大陆迁往台湾,其中就涉及建筑师群体谱系的生长演变。
  本论文是此背景下,对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师生在台湾的职业经历的研究。据统计,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师生中,曾在台湾有工作经历者共计24位,他们大多是中国本土最具典范性的现代建筑教育所培养出的第一批建筑专业人员,亦是战后台湾第一代建筑师,在战后台湾的建筑教育和工程实践领域均承担着关键性的角色。他们的职业经历,是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和建筑发展脉络的拓展和有益补充;而推动他们职业实践的知性力量,既包括从教育到实践的时间向度,也包括从大陆到台湾的空间向度,因此具有极为特殊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以诸位建筑师在台湾的主要职业期,即1945年至1980年代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结合中央大学的建筑教育和战后台湾建筑发展的整体脉络,对他们在台湾的职业经历进行具体的考察,探讨这一建筑师群体对战后台湾建筑发展的具体贡献,以及他们在台湾的职业实践与中央大学建筑教育的承续关系。本论文既是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师境外实践史料的有益补充,亦有助于启发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作用和本质的思考。
  全文共分七个章节:首章为绪论;第二章介绍中央大学建筑系及其教学体制与内容;第三章对诸位建筑师在台湾的概况做一总述;第四、五章分别从开展建筑教育与从事建筑实践两个方面对诸位建筑师的职业经历进行分析,侧重于群体性特征的研究;第六章选取了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叶树源、黄宝瑜、陈其宽、修泽兰、王秋华五人进行重点分析,侧重于建筑师个体性特征;末章为结论。
其他文献
闽南(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因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传统和现代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978年以来,闽南地区一向是我国旅游度假建设发展的其中一个重点地区,90年代后,随着度假酒店(Resort Hotels)这一类型的建筑从海外的引入,该地区度假建筑则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而闽南作为沿海旅游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人口的增长仍然保持上升趋势,度假建筑受到两种影响,其建设也将长久继续下来。经
学位
城市色彩系指城市空间中色彩物质载体与感知主体的相互作用与分布状态,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城镇色彩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一城千面,千城一面”的乱象;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色彩规划模式发生转变;数字化工具的更新换代也催生出新的色彩规划方法。因此,对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刻不容缓。论文尝试从色彩规划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基于量化评析的中小城市色彩分级规划方法体系,在关联城市规划
学位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发展的阶段,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需求日益高涨。城市设计作为“设计城市”的意象性活动,被认为是解决城市问题、创造和改善城市空间的有效手段之一。相较于仅仅关注与物质空间环境的形式的城市设计观,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观将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作为形态和环境塑造的出发点,是切实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途径。经典的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曾对研究人造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做出重要贡献,
学位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迈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环境、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先进和可行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方法,成为了城市设计者所关注的重点。本文选取瑞典绿色建筑委员会可持续性城市设计实验室所研发的Citylab可持续性城市设计导则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借鉴,针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和实验
论文基于当下的传统乡土建筑保护需求和乡村建设需求,选取了湘赣边界的传统乡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总结其根植于地域气候的适应机制,并通过剖析笔者参与的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与实践项目探讨如何有效的将传统的气候适应性做法转换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实现平衡适宜的可持续性乡村建设。  本文从分析湘赣边界乡土建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气候背景入手,重点探讨了该地区夏季湿热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乡土建筑的深远影响,总
学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历史城镇不断遭到城市发展的挑战与破坏,呈现遗产孤岛化和碎片化的现象,风貌遭到破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我们应当意识到历史文化对城镇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城市发展中延续历史文脉已经成为历史城镇的普遍需求。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历史遗存比较丰富的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然而对于更广泛存在的一般历史城市来说,城市文脉往往让步于城市建设,处于被忽视的状
学位
当下数字技术发展给城市研究领域创造空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泛滥的媒介创造了文化繁荣的假象,虚拟网络世界的入侵使得人们在城市物理空间中的具身体验逐渐减少,不断加强的监控和信息采集使得公共和私人领域的边界愈发模糊,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产生的“完美”决策,似乎忽略了不确定性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随着类似的“焦虑”不断在理论层面被提及,思想家和艺术家们首先开始找寻新的出路,先锋建筑师也相继展开了多
随着城市的扩张,具有城市休闲及景观涵养作用的郊野公园被逐步建设。以上海市为例,其计划建设21个郊野公园,现已建成7个。由于现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郊野公园整体规划或景观设计的思考上,对其中建筑的设计方法探讨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引导。种类繁多、功能与风格各异的景观建筑该如何设计,以更好地适应场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氛围,同时有效的服务游客并带来舒适的体验感成为研究的目的与切入点。  景观建筑在郊野公园中占有较大
学位
传统建筑聚落是由单个传统建筑,公共空间,道路与特殊环境等空间要素共同组成的建筑群落。是人文自然界长期演变、更新和积累的产物。传统建筑聚落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历史沿革、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公共空间作为聚落肌理的重要元素,是聚落中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承载了聚落自下而上自然生长而凝聚的丰富多样的活力。因此把握传统建筑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品质和生成原理,以数理方法深入挖掘公共空间尺度层级
本文以赣西传统建筑代表——宜春万载田下古城古建筑群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祠堂建筑和商业建筑,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精细测绘,对赣西古建筑群的建筑形制、结构体系、传统营造工艺及典型残损病害进行研究,并找到其典型残损病害的成因,基于建构特征及典型残损病害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赣西古建筑群修缮保护方法。本文研究成果能丰富充实赣派传统建筑保护的研究,尤其为赣西传统建筑的科学保护与文化传承起到推动作用,也为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