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荷载下群桩基础承载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实施,高层建筑及大型桥梁等构筑物的建设发展迅猛,对于这些对沉降控制及承载性能要求极高的构筑物,传统的基础型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作为深基础型式代表的群桩基础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浅基础由地基土直接承担上部结构荷载不同,群桩基础通常选择坚硬的岩土层作为其持力层,将承受的荷载传递到深层土体,特别适用于压缩性较高的软弱土体,其加固区特性符合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特性,已被证明在提高基础安全性和减小沉降上是经济且有效的基础型式。论文在认识国内外单桩、群桩基础、承台及桩周土总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的工作性能和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针对群桩沉降计算的两种常用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并讨论了其适用范围。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测定了模型试验所用土体的相关物理参数,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进行了竖向荷载下单桩和群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室内模型试验。通过测量桩身应变及单桩桩顶和群桩承台的沉降数据,研究分析了单桩及两种不同角桩桩距条件下群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和沉降变形特征。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五种不同角桩桩距条件下梅花型群桩的承载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群桩沉降、桩身轴力、桩顶轴力和桩端阻力等承载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出了以下结论:(1)单桩和群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分别呈陡变型和缓变型,群桩基础在角桩桩距从2.5d增大为6d的过程中沉降逐渐减小,但增大为8d时沉降反而变大,因此从控制沉降的角度考虑,将角桩桩距设置为6d较好。(2)单桩和群桩的轴力均沿深度呈非线性减小趋势,随着加载的增大,轴力减小的速率增大,群桩中角桩桩顶轴力大于中心桩,但这一差距随角桩桩距的增大而变小;单桩和群桩的桩侧摩阻力在深度范围内都出现了两个峰值,群桩中各桩基的摩阻力沿深度呈“B”型分布且最大摩阻力出现在桩身三分之一处。(3)当承台净面积不变时,群桩中承台的荷载分担量随荷载等级的提高近似呈线性增大,承台的荷载分担比随角桩桩距的增大而减小;群桩中各桩的桩端阻力随加载的增大而增大,随角桩桩距的增大而减小,角桩端阻力大于中心桩,两者间差距随角桩桩距的增大而变小,当角桩桩距增为8d时减小地尤为显著,角桩与中心桩端阻力占各自桩顶轴力的分担比随荷载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最后逐渐稳定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课题采用MicrosoftVisualC++6.0系统开发一反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全国各地区(以县为单位)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等信
岩土锚固是一门古老的工程技术,岩土边坡锚杆灌浆加固是岩土锚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尤其在高速公路的边坡锚固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采用的许多
  桩土相互作用是近二、三十年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国内外对桩土相互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采用不同的思路,研究在侧向土体挤压下桩侧土压力和桩的荷载
该文结合深基坑工程实践,对控制基坑变形的时空效应法以及与之结合的坑内加固技术和水泥土加固效果影响的因素,从工程现场测试、室内试验以及理论计算分析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工程图矢量化是将纸质工程图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对所得的扫描位图加以分析、识别,最终重建其中的图形对象的过程。矢量化研究是图纸复用、自动理解等应用的基础,因而是CAD领域的
学位
混合梁斜拉桥主跨采用钢梁、边跨采用混凝土梁并在钢梁与混凝土梁间通过钢混结合段连接成整体。其具有跨越能力大、受力性能好等特点,在国内外桥梁工程中被广泛应用。钢混结
土体的动力响应的问题是土木工程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际方面的重要课题,对机器基础及地震荷载作用下基础的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基
  本文分析了减少沉降桩基的工作机理和设计方法,针对目前设计条件下工程界普遍关心的的整体安全度与可靠度的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按照承载力和沉降两种方法建立极限状态
  本文分析了影响防汛墙结构的材料强度的因素,并结合大量的资料和试验结果,确定了对防汛墙结构强度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  本项研究首先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黄浦江水系和饱
现浇混凝土加劲肋管无梁楼盖是随着新材料和施工新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楼盖体系。该楼盖具有刚度大、自重轻、楼高小的优点,在建筑市场上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对现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