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Ce,Bi(Sm)荧光粉的制备和光谱性能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nxiao1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来临和全球环境的恶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节能、环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提出了“绿色照明”的照明方针,而且随着LED芯片技术的发展和荧光粉研究取得的进步,白光LED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照明技术,开辟了第四代光源时代。蓝光LED芯片激发YAG:Ce荧光粉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实现白光LED的方法,而且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但是这种方法的发光效率不高,而且发光缺少红光成分,显色性能不好,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围绕这个中心,本文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YAG:Ce荧光粉中掺入少量的Bi3+或Sm3+,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在第一章分析了LED的发展历史、原理、现状和应用;列举并比较了白光LED的实现方法;分析了YAG的结构和性质以及YAG:Ce荧光粉的发光机理、发光特点和各种合成方法;阐述了本文选题的时代背景、依据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本文实验中所用的药品、仪器,实验方法和表征技术。第三章合成了YAG:Ce荧光粉,通过表征找到了Ce3+的最佳掺杂比例为0.06,在此基础上掺入了不同浓度的Bi3+,分析了Bi3+对YAG:Ce荧光粉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Bi3+的掺杂在未改变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形状的同时提高了样品的发光强度,Bi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4,发光强度提高了5倍,这是Bi3+把吸收的能量传递给Ce3+引起的;Bi3+的掺杂未改变YAG:Ce荧光粉的结构,样品属纯YAG相而且无中间相和杂相出现,Bi3+和Ce3+在晶格中占据的是Y3+的位置;对不同灼烧温度下的YAG:Ce和YAG:Ce,Bi荧光粉进行表征发现随着灼烧温度的升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强,颗粒团聚现象严重而且尺寸变大,同时样品颗粒也更均匀。第四章制备了不同的Sm3+掺杂浓度和不同灼烧温度的YAG:Ce,Sm荧光粉,对样品的分析发现Sm3+的掺杂未改变YAG:Ce荧光粉的结构,样品属纯YAG相而且无中间相和杂相出现;Sm3+的掺杂提高了样品的发光强度,同时由于Sm3+的特征发射光谱在红光区域,YAG:Ce,Sm荧光粉在红光区域也有发射峰;通过分析发现在YAG:Ce,Sm荧光粉中Sm3+和Ce3+的能量传递是双向传递,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既有Ce3+的特征光谱也有Sm3+的特征光谱,但以Ce3+的特征光谱为主,因此能量传递也是以Sm3+传递给Ce3+为主;温度对YAG:Ce,Sm荧光粉的影响和对YAG:Ce,Bi荧光粉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都是随着灼烧温度的升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强,颗粒团聚现象严重而且尺寸变大。以后还可以在其它基质中研究Bi3+、Sm3+和Ce3+之间的能量传递规律,也可以寻找更多的敏化剂以提高YAG:Ce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和显色质量。
其他文献
自1991年发现碳纳米管以来,碳纳米管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电学等性能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自从1993年发现单壁碳纳米管以来,有关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很多,包括电弧放电法、激光蒸发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等。由于能耗较低,易于放大,可以实现连续或半连续生产等原因,CVD法成为目前大规模生产单壁碳纳米管最有前途的方法。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技术是研究
暗物质作为宇宙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对与它的研究也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暗物质是宇宙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宇宙的形成与结构
本文首先叙述了混沌的基础知识与双环铒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进展,然后分别以双环铒光纤激光器系统的增益系数、损耗系数和耦合系数为控制参数,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来研
近几年关于负折射率材料理论与实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超越衍射限制进行成像的透镜上,这种特殊的透镜一般称之为超透镜。对于传统的光学聚焦器件始终存在衍射限制是由于它只能
学位
过渡金属化合物包含了许多丰富而奇异的物理性质,因此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如本论文研究的铜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红外光谱性质等。这些奇异的物理性质激发了人们
钙钛矿结构混合导体氧化物材料是一类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的功能材料,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氧分离材料。它们的氧含量与环境氧分压、温度存在一个平衡关系。混合导体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