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苏北人民医院肿瘤科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或经肝脏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门诊讨论确诊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调强放疗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苏北人民医院肿瘤科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或经肝脏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门诊讨论确诊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调强放疗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进行肝部病灶放疗,放疗的总剂量为50Gy,单次放疗剂量为2Gy,每周照射5次。放疗完成后1~3个月行腹部影像学MRI或CT检查进行疗效评估,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version,RECIST)1.1版,将近期疗效评价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定义有效组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定义无效组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对两个治疗疗效组进行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分析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以及预后的独立因素。运用Kaplan-Meier统计法计算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比较分析。放疗期间每周及放疗后3个月内行血液学检查,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oxicity criteria,NCI-CTC)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所有42例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末次随访时间至2021年1月,随访时间3.0~20.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随访满半年者有27例,满一年者有8例,无失访患者。根据腹部MRI或CT结果,结合RECIST 1.1标准进行疗效评价,42例患者中达到完全缓解(CR)3例(7.1%),部分缓解(PR)15例(35.7%),稳定(SD)16 例(38.0%),进展(PD)8 例(19.0%),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CR+PR)42.8%,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80.9%。所有患者半年、一年、两年生存率分别为64.3%、19.0%、0%,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 10.1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5.4个月。对放疗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有效组(CR+PR)18例和无效组(SD+PD)24例。有效组的中位OS为13.2个月,无效组的中位OS为5.2个月。在对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间单因素分析中发现肿瘤直径、伴静脉癌栓、联合介入治疗、联合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放疗后甲胎蛋白是影响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门脉癌栓(p=0.003)、肿瘤直径(P=0.013)、联合靶向治疗(p=0.005)是影响患者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患者放疗预后的独立因素。放疗期间及放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白蛋白血症16例(38.0%)、转氨酶升高12例(28.5%),高胆红素血症12例(28.5%)。出现3级以上不良事件的有1例恶心呕吐、1例转氨酶升高、2例低白蛋白血症、1例血小板减少、1例高胆红素血症、1例碱性磷酸酶升高。有1例部分缓解(PR)患者放疗结束随访过程中出现放射性肝损伤(radiation-induced liver damage,RILD)。本研究42例患者中出现22例(52.3%)不良事件,其中有效组7例(16.7%),无效组15例(35.7%)两组急性期肝不良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21)。结论:1.调强放疗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严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2.肿瘤直径、伴静脉癌栓、联合介入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是影响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3.伴静脉癌栓、肿瘤直径、联合靶向治疗是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独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于扬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平喘乳膏穴位贴敷法作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结果,包括治疗前后相关症状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评分结果对比,6分钟步行试验,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程度,观察治疗前后对机体肝肾功能的影响,并在治疗后的1年随访期期间记录患者因本病再次入院的频率,评估该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带来的实际疗效,是否可以延缓或控制COPD的进展情况等,为今后帮助
自2013年首次爆发H7N9禽流感(Avian influenza)以来,我国至少出现了五个波次的H7N9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我国也是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s)的事件,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虽然,H7N9 AIVs在人类和禽类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其致病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共有8个基因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该病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同时动物RA使畜禽养殖业的效益下降。有研究表明,小干扰RNA(siRNA)能有效抑制目标基因表达,能有效治疗相关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能靶向迁移受损组织,并且其多向分化潜能可以修复受损组织,与炎性细胞接触介导调节炎症,能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研究发现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
概念不仅是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生物学科整体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生物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而教学方法作为联系“教”与“学”之间的纽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故本研究采用同伴教学法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以期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生物学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同伴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具
研究背景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SHS)指妊娠晚期孕产妇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心跳加速、出冷汗、面色苍白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腰麻是剖宫产术常用的麻醉方式,由于腰麻后腹壁肌肉及子宫附着韧带松弛,子宫失去支撑作用,且产妇由于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增加,可诱发或加重SHS,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现阶段,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启发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助力的,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苏式诘问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同时目前仍然缺少制定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量化评价方式,有鉴于此,笔者展开了此次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说明培养批判性
乐果是目前最为常见有机磷农药之一,一旦进入机体后,可引起多种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氧化应激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一个重要机制。目前,有机磷农药中毒仍是全世界关注的公共问题,由于乐果为脂溶性物质,可经无损的皮肤进入机体,对机体造成损伤,但其经皮肤暴露对机体造成损害尚未有研究。骨骼肌是体内数量最多的组织,具有支持机体运动、姿势维持以及适应代谢的作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
目的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等作用,常用于临床麻醉中。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患者应激反应强,右美托咪定常用于该类手术全麻期间。右美托咪定长时间使用有导致QT间期延长、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的风险。胃肠外科手术易发生围术期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影响心肌复极,增加尖端扭转型室速的风险。本研究旨在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全麻过程中,长时间使用右美托咪定对K+等电解质浓度及术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急性发作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水平变化和认知功能异常。POD多见于术后7天内,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胃肠肿瘤手术患者POD发生率高达13~50%。POD影响术后康复,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可造成长期的认知损害,降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POD缺乏确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