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赜是宋代云门宗第六世高僧,同时又被奉为“莲社五祖”,在净土宗中亦有颇高的声名。其所著之《禅苑清规》是中国佛教现存最早的清规典籍,在佛教制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宗赜行迹、思想、著作、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与其在禅宗、净土宗、佛教制度建设乃至中国佛教信仰性层面发展上的作为与贡献是不相称的。对慈觉宗赜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既能增进对宋代佛教的认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中国佛教信仰性层面的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把握。本文对慈觉宗赜的研究集中于对宗赜生平新考订、对《禅苑清规》的新研究以及对《慈觉禅师语录》的新点校三个方面:在宗赜的生平研究方面,本文通过新近公布的《慈觉禅师语录》与正史资料以及传世佛教文献的交叉比较,对先行研究中有关宗赜生平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补正:宗赜,俗姓孙,河北洺州永年人,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宗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到元祐三年(1088)之间出任洺州普会禅院住持,在此期间,曾奉养母亲于方丈东室,劝母念佛;绍圣二年(1095)四月十八日正式住持真定府洪济禅院,在此期间,得赐紫衣并得赐号“慈觉”;崇宁四年(1105)出任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住持,直至崇宁五年(1106)九月迁化。其代表性著述包括《孝友文》、《禅苑清规》、《慈觉禅师劝化集》以及《慈觉禅师语录》等。在对《禅苑清规》的研究上,本文从佛教仪式的角度递进展开。首先在充分利用先行研究者成果的基础上,以斋供仪式为中心对《禅苑清规》进行了新研究,通过明确斋供仪式的核心程序“叹佛咒愿”,确定了《禅苑清规》中的沙弥受戒、洪济平日用斋、吉凶斋供、三念诵、八念诵、结夏念诵、解夏念诵、看藏经、中筵斋、病僧前念诵、亡僧仪式、唱衣仪式、尊宿迁化等13种仪式属于斋供仪式,并对这些仪式的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其次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尝试确立一种通用于各种清规的研究范式——以“叹佛咒愿”为切入点迅速找出清规中的斋供仪式,以斋供仪式一般程序为参照解析目标仪式的程序——并以《敕修百丈清规》的相关内容为例对这一“范式”进行了验证。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在宗赜的时代,至少在洪济禅院所处地域之内,有13种斋供仪式是丛林僧人经常举行的,这些仪式有的只为寺院内部的僧人服务,有的则服务对象广泛。对清规中的仪式题材进行规范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性层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佛教。本文还依据通行的文献整理方法,以日本驹泽大学图书馆藏江田文库本照片为底本,参考了椎名宏雄整理并发表的录文,重新点校整理了《慈觉禅师语录》,为下一步研究的展开提供了文献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