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锗电极的设计与制备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gaolik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对于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其理论比容量仅为372 mA h/g,制约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展具有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至关重要。在室温下,Si和Ge的理论储锂比容量分别高达3579和1384 mA h/g,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这类材料在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超过300%的体积形变,容易引起电极材料粉碎,导致容量的快速衰减。同时,Si和Ge作为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其电导率较低,作为电极材料时倍率性能往往有待提高。本论文以抑制Si和Ge材料电极粉末化、提高Si和Ge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大倍率充放电性能为目标,以制备类薄膜Si和Ge纳米材料为突破口,开展了材料的纳米结构优化设计、材料制备方法探索、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表征等几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1.以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电化学方法制备了CuO纳米棒阵列电极,对其储锂性能进行了评价。所制备的纳米结构CuO电极表现出了稳定的循环性能和优异的倍率性能,说明了CuO纳米棒在锂离子电池环境中结构稳定。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80次后,CuO电极的可逆容量为790 mA h/g;在电流密度为1 A/g的情况下,电极首次可逆容量为635 mA h/g,且在100次循环后仍保持在540 mA h/go这部分工作为将CuO纳米棒阵列用作随后研究的Si、Ge电极的纳米结构集流体打下基础。2.在氢还原CuO纳米棒阵列得到的铜纳米棒织物结构上,利用PECVD方法沉积了磷掺杂非晶硅薄膜,并对其储锂性能进行了测试。所制备的三维纳米结构硅电极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有较大的提高,在2和4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80次后,其可逆容量分别高达2010和1790 mA h/g。3.以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了CuO/Ge核壳结构纳米棒电极。提出利用电池首次放电过程中的锂化还原反应将CuO纳米棒转化为Cu和Li20的导电混合物作为电极集流体的设想,并从实验上给予了验证,极大地简化了纳米结构集流体的制备工艺。电极呈现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1和2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分别得到了高达1010和850mAh/g的可逆比容量。4.在泡沫镍衬底上制备了Co3O4/Ge核壳纳米棒电极,通过锂化还原反应将Co3O4还原为Co和Li2O的导电混合物,并作为电极的集流体,解决了CuO/Ge核壳纳米棒电极电压窗口过小的问题。Co3O4/Ge核壳纳米棒电极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均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正>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是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性乙肝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威胁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尤为突出。新材料科技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在减少能源消耗和利用新能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体现在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上。
在现代散文初创期,浙江新文学作家功不可没。他们是现代散文意识最早觉醒的一个地域性群体,凸现了浙江地域文化和散文传统的潜在意义,以及在现代散文史中确立地位的显在意义
水力喷射压裂是集射孔、压裂、隔离一体化的新型增产改造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的增产改造,是低渗透油藏压裂增产的一种有效方法。介绍了水力喷射射孔和水力射孔
<正>药物多晶型对药效的影响是目前药学届关注的重点,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多种药物的不同晶型会对药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女性口服避孕药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目前使用的有效避孕药具
<正>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成立于2001年7月,先后加挂"福建省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应用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福建数据与应用中心"两块牌子。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甲级测
本文以湖南省毛沟镇的农村贫困治理为例,具体介绍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对农村贫困治理的作用,阐述了制度环境对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影响,希望能够加快我国民族
<正>黄芩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根部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味苦、性寒,具有安胎、凉血、清热和解毒等功效,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黄芩的药用价
调度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及负荷端可靠、不间断、高质量的电能供给。由于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广泛依靠电能,故经济调度在节约总社会生产成本中
1995年3月~1995年8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心病(CPHD)心力衰竭72例,并与同期常规治疗组56例进行观察对比,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