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中县滑坡InSAR形变监测与易发性评价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湟中县地处我国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同时该区还是青海省东北部高人口密度的地区,经济条件发达,工程分布密集,以上因素导致湟水河谷频繁发生破坏性地质灾害。结合滑坡灾害的地质背景等来预测滑坡的发生,以此评价结果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规避地质灾害威胁的有力工具,同时,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的持续建设极速提升了滑坡易发性评价的细致性。本文利用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对基于熵指数-逻辑回归(IOE-LR)耦合模型得到的湟中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进行优化,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地反映实地情况。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选用小基线集(SBAS-InSAR)技术对哨兵1号升轨影像进行计算,影像完全覆盖研究区,共计32幅。研究得到湟中县地表沿雷达视线向的形变速率,并且对研究区域进行基于RI指数的可视性分析与基于GEE云平台的土地利用分类,并将形变速率由LOS向转换为沿最大坡度方向,结合分析最大坡度向转换系数以及滑坡分布特点,以此筛选出可靠形变点。(2)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共选取了三类评价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因子如高程、坡度、起伏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坡向、地形湿度指数;地质条件因子如地层岩性、工程岩组、距断层距离;环境条件因子如距水系距离及平均降雨量。由IOE-LR耦合模型评价结果可得知,湟中县坡度在30°~40°、海拔高度在3km左右的斜坡地段是滑坡分布的聚集区;同时本区滑坡呈带状分布,主要在沿湟水河谷及其支沟中下游两侧发育。(3)利用筛选出的可靠SBAS形变速率对滑坡易发性评价进行完善与验证,得到优化过后湟中县滑坡易发性分级结果。将优化后的易发性分级与筛选后的形变点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得到形变点与高-极高易发性区域的分布有高度一致性,表明了利用SBAS技术优化滑坡易发性的方法具有可行性。滑坡易发性评价的效率与精确性通过时序InSAR技术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今后本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增加了数据基础。
其他文献
植被与生态系统变化关系密切,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使其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屏障,基于大尺度、长时序的植被遥感数据集,研究其植被变化规律及驱动力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前人研究中所使用的植被遥感数据大多空间分辨率较低,在分析植被变化趋势上存在明显不足,MODIS数据可以弥补空间分辨率过低的缺陷,目前已成为研究植被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根据上述研究背景,本文
学位
小金川又称小金河,发源于邛崃山,是由抚边河与沃日河汇合而成,最终汇入大渡河上游,属于大渡河水系,是大渡河左岸一级支流。小金川流域面积约为5246平方千米,地处川西高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川西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区内共有规模不等的地质灾害点813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地质灾害大部分散落在距离乡镇及村庄较近且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区域,这不仅给区内的人员及物质财产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日益加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短缺甚至造成物种灭绝。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计划中提出了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生态保护方针。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区地带,该地区地质结构复杂,海拔高差较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先天较差;另外攀枝花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采已成为攀
学位
城市地表形变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形变发生中的作用,可以为防治形变带来的灾害提供数据支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杭州市曾发生的地面塌陷现象有十余处,其中海军疗养院、浙江大学等地尤为严重。杭州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沉降观测网,但是获取的是基于点的沉降信息,难以系统全面掌握整个城市的沉降信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
学位
安宁河谷地区地处四川南部,是四川省的第二大粮仓,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明显上升,旱涝灾害发生频繁,对安宁河谷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造成了影响。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估算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安宁河谷地区气候分区和土地利用格局下蒸散发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能够洞察蒸散发与气候和下垫面之间的联系,为安宁河谷地区水资源管理和科学规划
学位
标准Kalman滤波(Kalman Filter,KF)是最优估计领域里的主要算法之一,在导航、定位、控制、通信和制导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KF需在数学模型确定和噪声统计特性先验已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最优估计。然而,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粗差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观测值中,并且噪声协方差信息往往是未知或有偏差的,这些都会使得滤波结果次优,甚至发散。因此,如何有效抵制滤波系统中的粗差及未知或有偏差的噪声协方
学位
青藏高原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青藏高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显著,对高寒植被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气候变暖反映最敏感的植被物候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和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中大多采用平均气温作为影响因子,忽略了白天和夜间不对称增温对植被物候的不同影响,并且未考虑到高原不同生态区和植被类型物候对昼夜不对称增温的响应差
学位
滑坡灾害突发性强、发生频繁、危害性大,是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我国西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变,因此滑坡灾害在该区域频繁发生。受此影响,西南山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最多、遭受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仅2020年,西南山区就发生滑坡488起(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45%)。滑坡灾害导致98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7亿元。因此,对西南山区实施广域范围的精准、高效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有利于当地政
学位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如何科学评估、治理、利用和管理草地是促进草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也是国内外政府、科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利用1982-2015年GIMMS的NDVI遥感数据产品、气象数据,采用CASA模型计算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Mi
学位
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不仅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也对人类生存条件造成诸多不利影响,而对林火迹地信息的提取可以揭示林火前后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还能对林火迹地的植被、温度等进行持续监测,以及为灾后恢复和规划、土壤治理提供必要指导与参考。目前光学和雷达遥感技术是获取大范围林火迹地信息的最佳方式,其中基于光学遥感的林火信息获取主要是依靠林火前后地物光谱特征差异和遥感指数突变实现。基于微波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