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乡村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洱海流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乡村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其乡村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流域乡村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西部地区乡村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子课题“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控污减排方案制定及生态文明体系建设(2013zx07105-005-04)”,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乡村社会地理学角度出发,构建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地理信息技术法、系统聚类法对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从时间、空间、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流域乡村社会发展对洱海水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将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区域概况。第二章,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特征。从流域乡村人口结构变化、乡村居民社会属性变化、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变化、乡村地区公共服务变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从整体上了解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第三章,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评价。首先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构建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得出2006-2014年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的综合得分以及2014年流域16个乡镇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乡村社会发展得分,最后分别从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社会发展结构三个维度对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第四章,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与洱海水环境变化的实证研究。本章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对洱海水环境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采用EKC分析研究流域乡村社会发展与洱海水质之间所处的阶段关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度研究流域乡村社会发展指标与洱海水质关联性的大小。第五章,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建议。本章主要针对上面的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发展的意见。第六章,结语。主要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研究展望。本文通过探究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及其水环境效应得出如下结论: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特征:(1)从时间序列上看,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其得分从2006年到2014年增加6.69倍,年均增长2.4%,增长速度较快。(2)从空间分布上看,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总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乡村社会发展水平高值区、中高值区、中值区、较低值区、低值区。其中社会发展水平高值区与中高值区全都位于洱海流域境内的大理市,而低值区都位于洱海流域上游的洱源县。(3)从社会发展结构来看,2006-2014年乡村人口结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乡村居民社会属性、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贡献率呈增加状态;乡村人口结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乡村居民社会属性、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贡献率在各乡镇差异较大。洱海流域乡村社会发展与洱海水环境之间关系呈现如下特征:(1)洱海水环境污染水平随着流域乡村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呈显著下降趋势,两者之间关系已经实现脱钩并逐步走向和谐;(2)洱海综合水环境与流域乡村社会发展各指标关联度均在0.6以上,关联度较高,其中与乡村居民社会属性的关联度最高,说明洱海水环境变化受乡村社会发展影响较大,其中受乡村居民社会属性变化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