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大众媒介与文化的集中生产地,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密切关注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进程,让城市意象的表达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感知往往会形成单一刻板的印象。南京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却拥有着众多的符号标签,帝王之都、烟雨秦淮、悲情城市、民国首都、地狱之城等等。然而南京的意象具体是什么?这些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南京的意象与南京城市空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以这几个问题为出发点,试图通过以城市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媒介地理学、城市学、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主要研究路径,来探寻城市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是如何建构城市意象的,并进一步揭示空间生产与影像表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对南京意象的形成与表达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本文的总体逻辑结构是先对城市纪录片中的南京意象进行文本分析,纵向上按照历史进程主要分为古都南京意象、民国南京意象和当代南京意象,横向上根据凯文·林奇意象五元素,分为道路元素、节点元素、边界元素、区域元素、标志物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纪录片中南京意象的表达研究。其中城市纪录片中的古都南京意象仍然停留在对人们所熟知的龙盘虎踞和胭脂金粉等意象的表达上面。由于纪录片对历史呈现的自身限制,加之古都意象元素的年代久远,很多现存的古老街巷以及一些已经消失的空间并没有被发现和纪录,导致了纪录镜头下古都意象空间表达的缺失;民国南京意象因为大量的南京大屠杀影像的呈现而形成了一种悲情城市的意象,虽然部分纪录片对首都十年建设期间南京城市的繁华与现代意象进行了表达,但力度仍旧不够,并没有改变多数人对民国南京悲情城市意象的刻板印象;新中国以来的当代南京意象在城市纪录片中表现性相对较弱,南京城市的边界在不断扩大,但纪录片中表达的重点区域仍然集中在古都南京或民国南京边界之内,并没有跳出古都和民国意象的范畴,对当代南京城市扩建后的意象元素提取较弱,空间生产仍是更多地建立在传统南京意象之上,缺乏对城市现代意象生成的表现。城市意象的形成是对城市进行感知的基础,而城市纪录片作为城市意象生成的重要媒介,在对城市意象生成的基础上,也进行着对城市空间的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