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0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为波状热或波浪热、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传播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可造成免疫系统、骨关节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器官、组织损害,临床上主要以长期反复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布鲁氏菌病广泛分布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波及28个省区,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人类感染布病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因此,布病的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吉林省是我国布病重病区之一,白城市是吉林省布病流行的重病区。1938年首次发现布病病人,1952年7月~1953年初,因从外地购入大批羊,布病逐渐蔓延。1966年以后白城市实行综合性的布病防治措施,布病疫情逐渐有所下降。1999年以来疫情呈现回升状态,出现多个爆发点。因此,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提升防治水平和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政府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并修订布病的新的防制策略,建立健全具体的防控措施,在当前是极其迫切的。本文收集了白城市2002年~2011年通过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的所有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深入分析了10年间白城市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16名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旨在掌握白城市近十年来布病疫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今情况下布病的临床特征,为布病防制策略和措施的修订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并提高临床工作中对布病的诊断的准确性,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人由急性期转变为亚急性期或慢性期,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切实提高人群的劳动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白城市布病疫情分布以洮南市最高,其他依次为大安市、通榆县、洮北区,最低为镇赉县。十年间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2004年、2006年至2010年,在2011年出现拐点,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从十年间月份报告病例看,3月-8月发病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0月-12月和1月处于相对平稳期。布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例数较多见于20-64岁。发热、关节痛、多汗、乏力是其主要特征性症状,且急性期发热、关节痛、皮疹较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多见,而多汗、乏力特征各期无明显差异;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特征明显,各期之间出现几率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脾肿大多于单纯肝肿大;具备相应的血象、血沉和C-反应蛋白改变,但各期无明显特征;肝功能损害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改变较为明显,以急性期尤为明显;血培养及骨髓培养阳性率较高,但急性期阳性率低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高专业防治人员的认知水平,对降低布病的误诊率、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并为相关研究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实现升值23.17%,波动区间也不断放宽。根据传统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汇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过程,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城市居民比重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农民的迁
目的探讨妇科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妇科134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两组,各67例,观
目的:观察中医序贯疗法对鼾症伴肺经蕴热型鼻窒患者治疗前后经鼻正压通气治疗压力值及其对主观鼻塞程度的影响。方法:观察31例符合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慢性单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