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我国典型报道的源起,对于典型报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典型报道一经出现,便在当时的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解放日报》自身的特点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边府的广泛动员下,边区形成了浓郁的典型宣传氛围,在报刊之外还存在多种多样的媒介手段进行典型宣传,除众多的宣教工作人员外,边区群众广泛参与到典型宣传中来。因此,典型报道与边区的群众运动是声气相通的,典型报道的成功既在于契合边区实际情形,也不能排除边区有利于典型传播的因素。可以说,若无边区政府之广泛典型宣传,《解放日报》的典型报道恐达不到如此之成效。如果执意单就典型报道本身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典型报道得以成功的原因,那就无异于割断典型报道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血肉联系。本文具体内容如下:在绪论中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的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同时对延安《解放日报》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第一章对该报的典型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梳理了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出现和发展变化的四个时期,并归纳整理出不同时期典型报道的人物类型、报道数量及特色。第二章《解放日报》典型报道自身出发,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无论是选题、语言、报道机制还是新闻思想,典型报道都紧密的契合当时边区的时代背景,这是它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第三章从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之外出发,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外部因素。边区舆论环境单一、政府多策并举营造良好的典型传播土壤、报纸的其他报道主题有意无意地营造战时氛围、多种大众化媒介辅助典型传播以及人们与生俱来的“典型”心理需求,种种因素都为典型报道的传播以及人们学习典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四章是对于延安《解放日报》的反思,着重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利用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深入剖析典型报道作为一种话语,其与微观权力之间的关系,反映权力对于知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其二,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作为我国典型报道的发端,它对于其后的典型报道产生了深入和深远的影响,未来典型报道应当如何面对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