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箱梁桥具有施工周期短,预制程度高等特点,尤其可满足工期要求高的工程,而支撑工程安全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以某立交桥为背景,在总结以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钢箱梁智能监测系统;基于智能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施工阶段钢箱梁的受力情况,并验证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为下一个施工工序提供指导以保证施工过程顺利开展。主要研究和结论如下:1.建立以鱼腹式钢箱梁截面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结合实际工程状况和钢箱梁结构特点,进而确定监测参数、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案,建立钢箱梁远程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仪器安装及现场调试结果表明,安装的采集仪器正常运作,满足实际工程需求。2.采用Lo Ra作为各类传感器数据传输的节点网关,实现各个传感器节点的监测数据量组网打包,并通过无线4G技术发送至平台。组建传感子系统及数据传输子系统,为后期数据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基于时间跨度、施工阶段、不同部件以及外界环境状态等,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不同工况划分并展开讨论。在桥面施工荷载作用效应较小施工初期,钢箱梁出现上拉下压应力分布状况;随施工荷载增加,受力状态变化为上压下拉;拆除临时支架过程,中间仓应力值变化较小,两侧仓的应力值变化较大,钢箱梁整体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施工安全性较高。结果表明在施工阶段过程中,需要实施必要的监测与管控工作。4.基于监测应力与温度,对钢箱梁不同部件进行不同时段的分析。发现上顶板的日温度变化较大;下底板温度变化较小,与外界温度较为接近。温度的变化与上顶板应力变化成正相关,与下底板成负相关;当温度上升6℃,上顶板产生压应力可达到30MPa,结果表明温度变化产生的结构应力变化不容忽视。5.提出基于实测温度对有限元模型局部改进方法,数值分析的应力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基于改进的有限元模型,揭示钢箱梁受力、变形以及应力分布规律,发现钢箱梁达到设计变形限值时,上下板及支座处的应力距离限定值仍具有较远距离;当钢箱梁达到屈服时,跨中的挠度达0.36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钢箱梁达到设计变形限值时,距离屈服限值仍有一段较大距离,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分析结果也可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预报警值设定提供依据。6.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得到的预测值更接近真实值。基于该工程监测数据探究样本数据容量与预测精度的关联,样本数据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提高预测精度的效益不大,给出适合工程应用的样本数据容量的相对最优解。通过分析不同病态数据含量对预测精度影响,提出训练样本数据库中存在病态数据的含量对精度影响的量化参考表,可对日后预测得到的监测数据精度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当病态数据在样本数据库前半部分时,对预测精度影响较小,当病态数据随机分布在样本数据库中时,预测精度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