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扫描的不同饱和度砂岩冻融损伤机理试验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寒区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岩土工程在冻融与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稳定问题,取陕西某地的红、白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研究工作,旨在为科学评价寒区冻融环境下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对自然含水(20%)、不完全饱水(70%)和完全饱水(100%)的两种砂岩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冻融过程中的CT扫描试验、冻融后的单轴压缩试验。探究冻融环境对两种砂岩的细观结构、宏观物理特征和宏观力学指标的作用,定义冻融损伤变量并建立损伤演化曲线,建立宏观力学强度与细观结构参数的联系,对比分析冻融次数、饱和度对两种砂岩冻融损伤劣化机制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不同饱和度两种砂岩的冻融损伤特性。对于不同饱和度的两种砂岩,分别进行0、7、14、30、60、90、120及150次的冻融循环试验,在冻融循环试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岩石的电镜扫描试验,探究了整个冻融过程中岩石的冻融破坏模式、质量、波速及冻融损伤变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下饱和度大小决定了岩样冻融损伤的程度,完全饱水砂岩损伤劣化最为剧烈,自然含水状态损伤程度最低,白砂岩冻融损伤较红砂岩严重,尤其完全饱水白砂岩依次出现端部掉落、横向断裂;饱和度越大,岩样质量、波速的降低速率与冻融损伤变量的增长速率越快,变化幅度与饱和度大小成正相关;白砂岩物理量和冻融损伤变量的变化普遍大于红砂岩,除完全饱水白砂岩的冻融损伤变量呈指数型变化之外,其它饱和度岩样均为直线型变化;并总结了岩石内部细观结构的差异加剧了其冻融损伤程度。(2)探究了三种饱和度冻融岩石的细观结构损伤演化特征。基于不同饱和度两种砂岩的冻融循环试验,完成了相应饱和度、冻融次数下的高精度CT扫描试验,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效球体法及分形理论,对冻融过程中自然含水、不完全饱水和完全饱水的两种砂岩中心立方体区域的孔隙率、渗透率、孔隙参数、喉道参数、分形维数及细观损伤增量等细观结构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促进了岩石内部细观结构的演化,岩样细观结构参数的增长速率与其饱和度大小成正比;白砂岩的细观参数均快于红砂岩,相较于其它饱和度岩样呈直线增加,完全饱水白砂岩增长最快为呈指数型,相比于红砂岩,白砂岩细观结构参数变化明显,孔隙通过喉道相互连通的空间占有能力强,具有明显的渗透能力;岩石冻融损伤主要为原孔隙尺寸增大再破裂为小孔隙和原喉道长度增加;红砂岩分形维数介于2.18~2.25之间,白砂岩分形分形维数介于2.46~2.54之间,分形可定量表述岩体内部结构损伤演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及规律;岩体组成成分和骨架结构密实程度造成细观结构冻融损伤差异。(3)研究不同饱和度冻融岩样的力学特性,并建立宏观力学强度与细观结构参数的联系。同样基于不同饱和度的两种砂岩的冻融循环试验,完成了相应饱和度、冻融次数下的单轴压缩试验,揭示了冻融与荷载双重作用下,不同饱和度两种岩石的损伤破坏模式、宏观力学特性及宏细观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冻融与荷载双重作用下,红砂岩冻融荷载损伤破坏模式主要为脆性破坏,白砂岩主要为剪切破坏并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和延展性;两种砂岩强度、弹性模量随冻融次数增加均呈直线型降低,150次冻融后,完全饱水红砂岩强度下降了16.84%,分别是自然含水、不完全饱水状态的4.36和2.38倍,完全饱水白砂岩强度下降了98.53%,分别是自然含水、不完全饱水的1.68和1.26倍;不同饱和度两种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与孔隙率、分形维数均成负相关,与其宏观物理量、宏观力学指标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岩石细观结构变化诱发其宏观力学性能劣化,细观结构是影响其宏观力学特性的关键。
其他文献
由于近距离煤层组煤层间距小,上位煤层的开采势必会对下位煤层开采产生影响。上湾煤矿上煤层12上煤工作面采用两翼开采方式,下煤层12#煤采用单翼开采的方式,由于采煤工艺的改变,受上煤层双翼开采遗留的集中大巷保护煤柱影响,导致下煤层出现顶板岩层载荷不均匀,异常矿压显现频繁等问题。因此本文以上湾煤矿12301工作面过上覆集中煤柱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手段,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近距离煤层过上
我国在农业经济中十分注重苹果产业的发展,是苹果种植大国。陕西省山区众多,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地区之一。对陕西省苹果面积、产量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提取和预测,不仅可以加强苹果在种植生产方面的管理,同时也为各地区农业部门拓宽苹果市场,完善果园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对促进我国苹果种植业的飞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作为研究区,利用2013~2019年GF-
2016年10月19日,我国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成功,宇航员与空间机械臂进行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人机协同在轨维修己成为天宫二号三大关键试验任务之一。未来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在轨维护、科学实验同样也需要一款空间机械臂来辅助宇航员工作。空间环境中的机械臂路径规划问题研宄对实现空间机器人与宇航员协作完成在轨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国内外对于空间机械臂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随着道路轴载的不断加大,现阶段路面病害问题频发导致养护费用逐年攀升。与此同时,全球废旧塑料年生产量巨大,但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且进一步降低路面养护费用,本文将废旧塑料用作一种沥青改性剂,以期达到废旧塑料资源化、循环化利用的目的,在对塑料沥青最佳制备工艺研究的基础下,进一步对塑料沥青胶浆的性能以及改性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不同塑料特性的分析,选
陕北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主产区,但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由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开裂和地下水渗漏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小对生态脆弱区环境的损害,达到煤炭资源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当下的主要目标。为深入研究陕北煤层群重复采动下覆岩导水裂隙发育及错距开采应力传递规律,从根本上揭示煤层群错距开采对覆岩的影响机理,本文从煤层群开采区段煤柱错距方面入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信息化成为煤矿企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矿山应运而生,井田煤层三维可视化与煤质指标估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能够有效的指导煤矿企业生产。本文以煤矿企业实际需要为基础,分析井田、煤层以及相关数据信息的特征,研究三维建模方法、煤层标高估算模型和煤层煤质估算模型,实现无插件、可移植、跨平台、多浏览器兼容的井田煤质估算及煤层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为了预测条带式充填开采所引起的地表下沉情况,为地表构筑物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以永乐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数值模拟试验及软件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永乐煤矿条带式充填开采的参数、地表沉陷模型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和结论:(1)永乐煤矿条带式充填开采回采工作面宽度为13m,充填工作面宽度为16m,选取水泥、粉煤灰、黄土、风积砂的固体材料质量为2:2:1:4,固体质量浓度为77
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瓦斯事故的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但瓦斯灾害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其中煤层瓦斯含量是瓦斯灾害防控的关键之一。论文综合利用基于距离加权的最近邻结点算法(Weight-K-Nearest Neighborhood,WKNN)和特征选择方法(Feature Selection)以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 WKNN-FS-SVM瓦斯含量预测模
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台塬大量的农业引水灌溉水事活动,地下水位逐渐抬高,改变了黄土台塬塬边斜坡渗流场,使坡体内部区域的土体处于渗流和剪切叠加作用,强烈影响着土体的力学和水理特性。论文以泾阳南塬饱和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饱和原状和重塑黄土的三轴渗透-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围压状态、不同渗透压力条件下饱和黄土试样渗透特性和剪切强度性状,探讨泾阳南塬饱和黄土渗透-剪切机理,取得结论如下:(1)三轴渗透-剪切试
多含水层矿井煤层开采时,采空区积水受到上部复杂含水层影响,水岩作用、循环条件等发生变化。随着开采强度、规模的增加,采空区面积逐步增大,不断积聚的积水将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因此对多含水层矿井采空区积水的水化学特征与水源需进行系统性研究。以黄陵二号煤矿为背景矿,综合运用了野外勘探与水样采集、理论分析、水化学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构建了积水水源判别模型,并进行验证,应用于下峪口煤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