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语篇分析是由福勒等语言学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语篇分析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分支。批评性语篇分析起源于批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与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呈辨证统一的关系。话语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如今,批评性语篇分析已非平常。许多新闻语篇都是运用批评语言学进行分析的,然而,却很少有人以政治演讲为例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本文以费尔克劳夫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模式为指导,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对希拉里·克林顿竞选2008美国总统时在宾夕法尼亚州,波多黎各州,肯塔基州,西维吉尼亚州,南达科他州,新罕布什尔州,佛罗里达州,印地安那州,南卡罗来纳州的巡回演讲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政治家在政治演讲中是如何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作为一种把语言的社会性作为分析目的的话语分析,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本质与我们对它的需要和它应完成的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并不像以往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韩礼德提出语言有三个主要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它主要由及物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指语言用于建立、维护和确立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它主要通过情态系统来实现。语篇功能指语言将其本身和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相联系的功能,它主要通过主位系统来实现。费尔克劳夫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模式把语篇看做交际过程或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费尔克劳夫提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三个方面: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演讲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在演讲中尽管演讲者一再强调所讲内容的客观性和合法性,但是演讲还是不免会受到演讲方的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读者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和欺编性。政治性语篇具有说服性和欺编性,这些权利和意识形态通过及物性、情态、转换、分类以及预设的方式存在于语篇中不易为读者所发现。本研究将揭示政治语篇中语言与权力和意识的关系,从而揭示政治演讲和政治家的欺骗性与虚伪性。同时,本研究将唤起读者的批评性思维和批评性语篇阅读意识,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语篇阅读意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得理解所阅读的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