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成功与必然的转向——重建商业电影历史潮流中的冯小刚电影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冯小刚以及贺岁喜剧电影风格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对他的电影进行分析,而从电影史地位上来论证他的电影以及近年来创作出现的变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脱离了对冯小刚电影进行静态孤立分析的传统框架,从重建中国商业电影的历史潮流中探究冯小刚的历史定位,描述其商业电影成功背后的偶然因素及其转向的必然性,并在其现有转变意向的基础上简要剖析冯小刚电影的未来走向。   本文首先梳理了重建商业电影历史潮流的时代背景。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电影行业也逐步开始了市场化进程。在此背景之下,中国电影人尽管在商业电影创作及运作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是都极少收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商业电影发展难以成功有着更深层的因为,一方面是与转型时代相适应的世俗文化尚未真正形成,是一个旧神已死新神未生、信仰缺失的时代;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电影长期缺失时代所造成的思维定势仍然存在,电影导演们难以突破旧有的藩篱。他们或是因循旧路,脱不出过去的架子;或是步子迈得过大,以致失去了文化的依托和美学上的分寸感。他们始终没有找到处于社会转型期商业电影的核心内容是需要一种能够代表世俗文化审美趣味的电影。九十年代中后期,真正代表世俗化欣赏趣味的商业电影是以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电影形式出现的。   其次,笔者认为冯小刚电影在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笑傲群雄,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以及外在的偶然因素。固然不能否认,他的成功内在因为是他在商业电影观念上最为解放最为到位,依赖于市场化理念和对商业电影的准确理解从而找准了自己在中国电影界的位置,但是根本的因为是:冯小刚在其他导演尚未摸准商业电影正确运作模式的情况下,历史偶然机遇让他寻找到王朔文学资源中体现的世俗文化优势,抓住转型期世俗文化最隐秘最活跃的欲望心理,准确把握世俗文化的脉搏,浓墨重彩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期历史背景之下世俗欲望与世俗狂欢。因此,冯小刚的电影成功根本上说是顺应了重建商业电影历史潮流一种偶然的成功。   冯小刚贺岁喜剧虽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开创了一条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正路”。在笔者看来,社会转型期的历史机遇虽然给冯小刚商业电影提供了一个与转型期世俗文化相适应的王朔文学资源,但是转型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作为转型初期特征的王朔文学资源是短暂的,依托王朔、冯氏幽默并不能从根本上走通中国商业电影之路。当王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后,冯小刚就必须面临“转变”的问题,这种转变是必然的。   本文第三章基于几部代表影片转变线索分析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冯小刚电影从‘一声叹息》开始逐步脱离王朔文学资源的影响。在其电影风格转变的过程中,冯小刚尝试开掘新的文学资源,同时又不放弃采用一切可能性商业电影手段进行商业电影创作,每部影片反映出来的变化并没有明显的继承性和确定性,冯小刚还未找到商业电影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只能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对待这种变化,并对冯小刚电影的未来深感忧虑。
其他文献
自水彩艺术传入我国至今,具象写实一直是水彩静物画表现的主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水彩画认知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因此应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研究了主流动画编剧创意规律,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对动画编剧创意规律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动画编剧创意规律的研究,是一项意义非
期刊
对印尼某磁铁矿-赤铁矿混合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磨矿弱磁选试验结果表明,磨矿细度控制在-74μm70.67%、磁场强度159.2 kA/m,弱磁选精矿品位65.46%、回收率52.70%。采用
本论文重在研究中国数字电影在过去十年的成长脉络,结合对数字电影内部技术与外部观念的理解,分析中国数字电影在当代发展的现状与瓶颈,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
陕西耀县南庵元殿壁画《朝元图》是十分珍贵的元代道教壁画,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道教美术的研究相对薄弱,其题材、内容等均尚无定论,其宗教文化意义等方面也未得到深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党这凝聚着大量人类文明的古晋圣地,浸润着各具特色的“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两种戏曲。  “上党梆子”与“蒲剧”、“中路梆子”、“北路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