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利益及其品质提升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8372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问题是一个关涉个体和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不仅有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同样还有精神需要和精神利益。精神利益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对自身精神需要的自我意识、自觉追求、自我满足和实现,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总和。精神利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心理、情感、知识、伦理、审美和信仰等各个层面;从价值层次的高低来看,包括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精神利益;从价值主体来看,划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精神利益;从价值本质上来看,有积极健康亦有消极低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精神利益在人的利益体系中日益趋居主导地位。精神利益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向和个体社会发展更为高级的价值诉求。同时,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的对人的精神利益的忽视、怀疑和困惑,以及精神利益遭遇的现实困境,都要求我们对精神利益的存在、实现及其研究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利益概念经历了一个由以“肉体生存”即“活着”为主要目的的物质利益,到以“体面生存”即“有尊严的活着”为主要目的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并存,再到以“自由生存”即“快乐和幸福的活着”为诉求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历史过程。这三种不同阶段和水平“生存”的发展逻辑,就是由物质利益主导到精神利益主导再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即走出“活着”的历史阶段,开始进入“体面生存”即希望“有尊严的活着”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利益“登场”并与物质利益相交织、相交融。精神一旦成为利益,就由千差万别的人的内在需要转化为客观、普遍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事实和社会问题。相比较精神需要,精神利益使内隐的“虚无”的主观欲求外显为“真实”客观具体的现实存在。精神利益内在地包含了物质利益,但又以其可共享、可持续性等特征区别并超越了物质利益。精神利益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如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等)人的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理论表现,是利益学说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和价值观念,她以“真实个人”的立足点,“现实生活”的辩证法,“人性发展”的历史观,“包容共享”的和谐观,“价值认同”的广泛性,“可持续”的发展观,克服和超越了奉献论、境界论、义务论等视角和思想理论的片面性、局限性,成为回应当代中国思想困扰和价值迷失的新的理论视角、思想武器和分析工具,并具有更大的解释力、更有力的批判性和更广泛的引领性。精神利益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势,但在当代中国精神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正遭遇“外役于物,内困于心”的现代性困境,即必然要经历一个与外役于物质感官的新享乐主义和内困于精神意义失落的价值虚无主义两个向度的长期斗争。在当代社会,传统的感官享乐主义已经“变型”、“升级”为“新享乐主义”:包括消费的符号化、奢侈化,文化的快餐化、低俗化,享乐的超前性、透支化等等。新享乐主义披上“文化外衣”,以“精神利益”的“脸谱”上台,并试图占据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舞台”的中心或主导地位。与享乐主义相联系相并行的还有价值虚无主义,两者一表一里,互为因果。价值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由意义和价值支撑的精神家园日益被工具理性、道德沦落、审美低俗、价值混乱和信仰危机等遮蔽、挤压而致荒凉。“精神利益”为我们回应当代社会的意义失落和价值迷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由这个视角我们看到,各种享乐主义特别是新享乐主义是对“精神”和精神利益理解的狭隘化,对精神利益实现方式的简陋化,对精神利益价值体验的表面化、碎片化和短暂化。精神利益的共享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价值特质,是治愈各种享乐主义的价值短暂性、单一性和狭隘性的一剂良方,也是填补虚无主义心灵空虚、意义流失、价值失落的精神食粮。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关怀是人最核心的精神利益,各种享乐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正是因为这一核心利益的缺失,而使一切对其它“利益”的追求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相背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促进各种利益和利益与价值的“融合”,引领利益和价值层次的“提升”是精神利益的价值旨趣和目标追求。精神利益是精神的,但不是唯心的、神秘的。精神利益的价值根基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实践,在于不断地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有更多的“获得感”。精神利益的理论学说要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和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就必须用这一理论武装自己,就必须提升我们的精神品质。这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利益品质的提升在个体层面,要树立正当理性、积极健康和适度有序的精神利益观,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层面,即要建构精神共同体,共享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升人的需求层次为重要目标,加强精神利益关怀,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契合人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的学科。
其他文献
草铵膦(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是一种高效、低毒、非选择性除草剂,被广泛用于各种作物特别是耐草铵膦转基因作物的除草上。本论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除草剂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草铵膦的应用前景进行概述,详细阐述了草铵膦及其关键中间体现有的合成方法;通过对比研究,进一步设计了中间体甲基二氯化磷和草铵膦铵盐的新的合成方法。通过改进优化,确定了以氯甲烷、三氯化磷为原料,与三氯化铝反应生成C
学位
研究工区主要包括歧口凹陷的东部及南部,简称“歧南地区”,目的层段为沙二段到明化镇组下段。由于研究区处于海上,钻井资料较少,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构造带附近;同时本区断裂体系十分发育,对物源体系变化、储层平面展布和空间演化、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模糊,严重影响本区的勘探开发,开展构造层序地层、沉积充填演化及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通过建立研究区新生界中下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开展沉积物源体
学位
中国和韩国(1945年以前属于原朝鲜,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隔海相望,历史渊源深厚,历史上就多次发生向中国的大规模移民。尤其是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随着两国间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逐步升温,两国的人员往来频率、数量大幅增加,移民规模不断增大,并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山东青岛、烟台等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韩国移民聚居区。中韩建交近20年来,韩国移民在各个地区同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和工作中,在经济、
学位
石油开发过程中泄漏的原油、含油污水与固体废物会直接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会不断向深层迁移并可能最终污染深层土壤和地下水。对石油类有机污染机理、模拟预测与污染控制已成为国际前沿研究领域,针对黄土源区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研究的局限性与重要性,选择典型的陇东黄土塬为研究靶区,通过现场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深入
学位
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岩溶裂隙地下水水源地,对保障淄博市公众饮水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目前该水源地已受到复合型污染,危及公众健康,开展水源地污染防治是保障淄博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本文调查评价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水质现状,分析了主要污染物及地下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趋势,并以大武富水段为目标水源,系统地评价了岩溶地下水水源污染风险及受污染地下水水源健康风险,建立了污染风险
学位
华北型煤田东部主要矿井开采深度已达1000 m左右且以约12 m/a的速度向深部延伸。由于大部分煤层沉积于巨厚且水量丰富的奥陶系灰岩(简称“奥灰”)含水层之上,且采矿扰动可能会造成断层或裂隙活化而形成导水通道,导致奥灰水和其上覆的薄层灰岩含水层地下水连通而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从而使煤炭资源深部开采受到的深部岩溶水威胁逐步加大。另外,位于华北煤田分布区的许多矿区属于水资源短缺型矿区,长期的疏干、降压
学位
基于生物体内起关键性作用的蛋白和酶等药物作用靶点进行药物设计已经成为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是嘌呤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抑制IMPDH直接导致鸟苷酸水平降低,同时抑制涉及GMP结合蛋白的转导通路,从而抑制增殖和很多重要的胞内反应。IMPDH已经成为免疫抑制、抗病毒、抗癌和抗寄生虫药物的重要靶点。本论文以IMPDH为研究对象,以霉酚酸(MPA)和VX系列化合物的结构为
学位
在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中,人体需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通过服装系统形成的外界环境与衣下微环境之间的空气交换对人体热湿平衡产生很大影响,进而会对着装者的生理指标和主观感觉产生影响。因此,在表征服装热湿性能时必须充分考虑透过服装的空气运动,即服装通风效应的影响。服装通风性能是由服装面料性能以及结构设计特征决定的。近年来,随着运动服装的发展,功能型面料得到开发,同时在服装上采用有利于空气流动的通风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所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减轻环境污染是当前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发电系统可分为离网和并网两种方式。因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具有成本低、安装灵活的优点,所以目前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已
学位
聚酯类高分子胶束是近年来药剂学研究中一类新型的纳米载体给药系统。高分子胶束由具有亲水性片段和疏水性片段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其粒径一般小于100 nm,具有特别的“核-壳”结构,属热力学稳定系统。由于聚合物胶束具有粒径小,能够包载难溶性药物以及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药物控释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特点,胶束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有关高分子胶束跨胃肠道生物膜的机制研究较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