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男子横拍进攻型打法运动员技战术组合特点的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板进攻型打法是欧洲的传统打法。20世纪80年代后,从第41届世乒赛团体赛我国派出三位横拍进攻型打法选手参赛,最终仅获得第七名而走入低谷开始,通过摸索、钻研、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随着2000年后国际乒联四项对竞赛规则重要变革的实施以及技战术的创新,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然而加大进攻性技战术的使用确是贯穿始终。在如今强强对抗、势均力敌的比赛中通过使用单一的进攻技战术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如何组织起有效的、连续性强的进攻性技战术组合才是取胜的关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现今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杰出代表马龙、张继科、樊振东、闫安近3年来参加的国际、国内比赛中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技战术组合表现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找出具有个人特点的技战术组合并评价横拍进攻型打法不同风格技战术组合的使用效果。望对该打法技战术体系不断完善提供参考性建议。结论如下:1.我国横拍进攻型打法在接抢段技战术组合运用效果最好;发抢段次之;相持段使用效果有待提高。2.我国横拍进攻型打法在三段中技术组合的使用形式随着技战术风格特点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正反手进攻使用比例;接发球主体技术运用方式上。前六板落点组合的使用整体差异化较小。3.发抢段一、三板发球反攻组合使用率最高,发球抢攻使用量略高于发球控制。一、三、五板组合中反攻后进攻稳定性最强;上手后进攻效果存在差异;控制后组合特点不明显。4.接抢段二、四板上手后进攻使用率最高,是优势组合;控制后上手表现一般;控制后反攻得失分基本持平。二、四、六板连续进攻组合使用率占绝对主导,其它组合使用较为分散。5.相持段正手连续进攻使用率最高,得分效果好;正反手结合攻效果次之;防御转攻组合仍需完善。6.马龙在四人中技战术组合运用稳定性最高,正手抓机会和攻上旋能力最强,接抢段控后上手组合和相持段正手连续进攻运用效果好。张继科击球旋转最突出,前六板下旋发动后衔接进攻组合优势明显。樊振东技战术组合主动性和攻击性强,反手位发动、对攻和转攻实力突出。闫安前六板技战术组合落点意识强、衔接速度快,正手半台攻防转换能力最佳。
其他文献
“绘画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各部分的关系表明含义的语言,因此绘画不是随意地模仿或拷贝彼此没有关联的孤立的碎片。学习绘画需要建立一种比较性的观看方式,这样位置、长度、角度、色调等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精确的衡量。我们从许多次观察中收集视觉信息,然后进行组织、合并和理解。”绘画问题其实也是一个观看和思考方式的问题。从如何想,到如何看,然后才有了不同的发现,最后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对自己的艺术实践的总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