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公司治理理论问世以来,与之相关的问题不仅活跃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实务界人士所关注的重点。一般认为,每一种股权结构都会有对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会从根本上决定公司的内部治理以及外部治理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因而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方面。我国与很多其他国家学术界对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以及经营绩效之间有着逻辑上的相关关系方面的探索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1932年左右是公司治理理论的萌芽时期,1960年前后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完善和改进的时期。近30年来,国内外对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事实数据进行分析,检验实证结果与定性假设是否一致的方式。
  近年来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由美国次级贷款为导火索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打击。这一系列的反应促使学术界开始了对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和所有权进行研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公司的特征,以经营效率为核心,并且在股权结构上存在股权集中或分散以及股东性质方面的安排。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的是希望得到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三性之间权衡下良好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顾及短期收益。所以,在探索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时,需要综合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一般性和作为重要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据的实证分析,但实证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仅仅是股权集中度与经营效率的关系就存在完全不同的几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股权过度集中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偏低,而另一些学者实证得出的结论是银行股权集中会促进经营业绩的提升,还有学者得出的结果是这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函数关系。不同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指标、模型和软件都不尽相同,研究的样本和时间段也有差异,这些可能都是导致研究者之间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股权结构以及其与商业银行绩效相关关系的理论进行研究,选择比较能够代表所有权特征和已在沪深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作出定性的分析和假设,再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两者的相关性。在理论研究方面,侧重分析股权结构与银行以及一般公司业绩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指标选择方面,尽量综合考虑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本身的经营特征;在实证检验时,通过目前可获取的最近三年数据来研究。通过对数据和理论的分析,得到的结论可以证实在一定程度上,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是具有相关性的。
  本文的章节分布如下:
  第一章:绪论
  这一章包括对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的分析,国内和国外目前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及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以及创新和不足。其中,研究背景中对解释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的目前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且点明了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的上市商业银行在股权结构和经营治理机制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我国目前银行业正面临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时期,此时对股权结构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银行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找出研究过程的共性与区别,发现国内外对于股权结构和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没有得出一致性结论。于是本人根据对商业银行经营和股权的特征的分析,决定选择我国目前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2011年到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验证相关的定性分析的准确性,这就是本文分析相关性的思路。
  第二章:相关理论
  相关理论分为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这两者与商业银行业绩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公司治理相关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主要分为股东至上理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以及组织控制理论等。股权结构理论分析了公司内各种股东的性质、以及他们各自持有股份比例的结构和股权流动性,然后再探讨了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对其的影响。除了分析股权结构与经济社会中除了商业银行的其他企业公司效率的相关性外,本文还针对商业银行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第三章:研究设计
  这一部分先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概况进行分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后来的股权分置改革,都与目前这些银行的股权结构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接着又利用银行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数据构建了反映银行综合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对这些银行目前的经营数据进行了讨论。股权结构方面的数据主要选取的是反映股权集中情况、控股股东控制状况和股票在二级市场的流通状态的指标。在选择指标的过程中还对相应指标目前的状况做了图表,对目前的概况进行了讨论。研究了我国上市银行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指标的选取后,又根据对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数据进行定性分析。
  第四章:数据分析
  这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分为商业银行综合绩效指标的主成份分析和对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回归分析三个部分。主成份分析指的是在有多个相互关联的数值指标时,通过降维把这些指标转化为几个相关性为零的综合指标的统计学办法。这些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也就是综合指标就是这些数据的主成份。经过这种处理得出的几个主成份可以反映出原来多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对基本每股收益(EPS)、存贷比、资本充足率、ROE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EPS增长率进行标准化后主成份分析,算出三个主成分,然后再把各个成份的特征值作为权重值来算出衡量上市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
  本文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到2013年的指标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具有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在每一年的时间点上都有多个截面,因此属于面板数据。首先需要对回归模型的形式进行适用性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包括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利用冗余的固定效应检验来选择是使用混合效应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用于检验,再利用Hausman检验来进行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检验选择,最终确定使用了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
  回归结果证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模型整体回归结果是显著的。进一步,从各变量对综合绩效的影响结果可知:(1)上市商业银行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综合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上市商业银行前十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综合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减第二大股东比例与银行综合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4)上市商业银行流通股与银行综合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第五章:结论
  本文通过进行综合经营绩效的确定,对反映商业银行绩效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三个主成分后又加权处理为一个反映商业银行经营各主要方面因素的综合得分,作为评价商业银行整体绩效的指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将16家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指标以及反映股权的四个主要比率三年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主要结论如下:(1)拥有控股权的股东持股比例升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效率将会有所降低。(2)持股数排名前十的股东持股比与经营绩效呈正向相关关系。(3)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二者之间的差距以及流通股比率对经营绩效影响微弱,无明显相关关系。
  第六章:建议
  为了完善现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改善股权结构,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引进境外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促进银行股权进一步多元化。(2)推动银行股权分散化,强化股东之间的制衡机制。(3)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等制度,维护少数公众股股东的利益。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报纸
本文研究的是沪深300股指期货期现套利,事实上这也是众多机构投资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早期,这部分投资者也利用观测到的套利交易机会获取了较大的成功,也正是由于这些套利活动的存在,才能够及时修正股指期货合约以及现货价格的定价偏差,提升资本市场运行的效率,因此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情况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情况时,本文采用了持有成本模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