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澜沧江中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本区域构造运动强烈,地形复杂,多发育河流阶地。而河流阶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貌面,被广泛看作是地质构造运动的一个直接证据,因此运用河流阶地资料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并且被广泛运用在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澜沧江流域阶地由于受技术和交通不便的影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在阶地序列和形成年代方面数据资料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新构造运动信息的获取。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澜沧江昌都段和竹卡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澜沧江昌都段和竹卡段阶地序列实地考察,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确定了昌都段的阶地形成年代,探讨了其阶地演化系列与构造抬升的关系。得到以下认识:(1)澜沧江竹卡段发育三级基座阶地,阶地拔河高度分别为25m、43-45m、55m,阶地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明显,砾石分选和磨圆度均较好。(2)澜沧江昌都段八级阶地中,除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其他都是基座阶地。拔河高度分别为 8m、25-52m、52.5-55m、53-72m、104m、140m、152m、183m。(3)利用(ESR)年代学法建立了澜沧江昌都段河流阶地的年代格架,即四、五、六、七、八级阶地的年代,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6、MIS10-8、MIS16。阶地的发育模式为在构造背景下,"冰期堆积,间冰期下切"和"冰期-间冰期转型期下切,冰期堆积"。(4)澜沧江昌都阶地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较大,其阶地系列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几次隆升事件关系密切,其中T8阶地的形成受控于1.2-0.6Ma的"昆-黄运动",T4阶地是150ka左右的"共和运动"的产物。T5-T7阶地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大,这期运动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研究数据较少,但是在高原及其周缘地区表现明显,并多有研究。(5)根据阶地测年结果及阶地拔河高度,计算出区域隆升速率在0.31~0.42mm/a之间,在"昆仑-黄河运动"末期高原隆升速率相对较小,在0.31mm/a左右;585-359ka隆升速率逐渐升高达到0.42mm/a;随后高原隆升速率在20ka的时间内迅速下降到0.30mm/a;之后由于受到150ka左右的"共和运动"的影响,高原构造隆升剧烈,隆升速率达到0.36mm/a。总体来说藏东南昌都地区的隆升速率明显小于高原其他地区及其高原周缘地区的隆升速率。不能简单地用的河流的下切速率来衡量山体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