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理论视域下《爵士乐》之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爵士乐》是托尼·莫里森的第六部小说,是一部记录黑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创伤经历的作品。不过,反映黑人的创伤并不是莫里森的最终目的,她要探寻的是如何帮助黑人走出创伤。尽管评论家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爵士乐》中人物的创伤与安全空间的缺失有关,但是他们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基于创伤理论,从多个层面对小说人物的创伤进行研究,涉及安全空间和身份寻求两方面。同时,本文更注重对莫里森关于创伤恢复观点的研究。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论文主体部分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详细阐述了维奥利特和多卡丝这两个女性人物所经历的创伤。她们创伤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安全空间的缺失。安全空间是指一个可以让人找到安全感的空间或状态,这对于黑人女性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两个女性人物安全空间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爱的缺失。   第二章以乔和戈尔登·格雷为例详细分析了由身份危机引发的创伤。从心理学上来说,小说中乔和戈尔登·格雷寻找父母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寻求。当他们无法确认自己身份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明显的创伤症状。   第三章探求了美国黑人创伤恢复的途径。莫里森表明了交流在创伤恢复过程中重要性。通过爵士乐音乐和人物间的对话,小说人物们开始回忆自己的创伤经历,并逐步缓解和治愈他们的心理创伤。   结语部分对《爵士乐》中的创伤与恢复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重申了家庭和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力量。
其他文献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南方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小镇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种人群尤其是畸形和怪异人群,来表现“孤独”、“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