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在全国粮食生产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既要保证“吃饭”又要保证“建设”的两难局面在河南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开展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关研究,对于实现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科学合理发展意义重大。本论文在对2000-2008年耕地压力指数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河南省和18个地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并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对耕地压力进行深入分析;定性选取引起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主要驱动因素;对城市化率与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分别从时间序列上和空间尺度上分析城市化发展与耕地压力指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耕地的建议。得到如下结论:(1)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空间分布不平衡。在粮食自给率为130%的水平上,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由2000年的1.0232增大到2003年的1.2754,后逐年减少至2008年0.9173。根据各地市耕地压力指数值分布特征,全省共划分为三个区域:1)耕地压力明显区,主要位于河南中西部,包括郑州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和平顶山市,其耕地压力指数值都高于1,分别为1.4392、1.3336、1.0656、1.0240;2)耕地压力预警区,主要位于河南中部和西南部,有洛阳市、开封市和南阳市,其耕地压力指数值在0.7以上;3)耕地压力不明显区,主要位于河南东部,有焦作市、周口市、新乡市、濮阳市、信阳市、商丘市、鹤壁市和驻马店市,其耕地压力指数值在0.7以下,耕地无明显压力。(2)影响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四个主要因素。(3)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呈现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2000-2008年间,河南省耕地面积和城市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耕地面积减少1.23万公顷。耕地压力指数与城市化水平无显著相关,且18个地市城市化发展与耕地压力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可分为三类:1)以郑州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和洛阳市为代表的城市化率与耕地压力指数同向变化;2)以平顶山市、鹤壁市和周口市为代表的城市化率与耕地压力指数反向变化;3)以鹤壁市和济源市为代表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同的地市之间耕地压力指数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