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陕西本土文学是指延安时期以后的陕西地域文学,它以三秦这一特定地域为描写对象,强烈表现该地域的人文特征,在我国文学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文学的发展分外受到学界关注,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立足文学本位,尚无真正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研究陕西文学的范例,文学与地理之间深层的互动关系远未得到解释。本文以陕西本土文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因子之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异规律,试图探索文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结合点,以文学“证”地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透视来反映文化现实。
全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当代陕西本土文学的题材、内容、风格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带河阻山”的封闭性区位特征有利于文学的稳定与传承;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强化了文学对“旱象”的描摹;多类型的地貌特征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不但使作品突出对地貌特征的关注,而且影响了作品中词汇以及语音语调的选用;肥沃易耕的黄土资源与好农务本的生活方式呼应着文学的“重农”主题;而雄伟壮丽的综合地理环境特色则有利于培养作家偏好“雄健开阔”的审美取向。
二、陕西历史人文传统深刻影响着本土文学特色的形成。以农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造就了当地“重实际黜玄想”的民风,进而突出了文学“质朴尚实”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和“地域实指性”内容;“帝王之州”和“红色”中心的文化传统对文学的影响尤为深刻,催生了文学对“雄健”特色的追求,“史诗情结”是其最鲜明的体现;而经济、文化重心“旁移”则直接导致当地“保守恋旧”的社会文化心理,使“恋旧”成为当代陕西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对传统农业文明价值观地认同和对历史辉煌地追缅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三、当代陕西本土文学的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到文革前,本土文学发达区域开始出现于关中地区,文学家多聚集此处,创作内容也多与该地域相对应。第二阶段是从文革后至今,陕西各地域文学家分布数量均明显增加,创作题材、写作手法、体裁种类逐渐多样化,创作内容对应地域从反映关中为主扩大到陕西全域,表明了本土文学发达区域的扩大与繁荣。其发展呈现出集聚化和均质化两种态势。主要原因除文化中心的强势影响外,高素质移民的流入及分布格局也是文学发展及分布特点形成的重要动因。
四、文学中所描写的地理景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表现在作品中描写的民居景观、饮食景观、方言景观、婚俗景观、民间信仰以及民性等多个方面。其中民居景观类型多样,从北至南分别以窑洞、厦房和茅屋为典型;饮食景观以面食为主,陕北粗粮细做最普遍、关中面食最突出,陕南山珍野味居多;文学语言以秦方言为主,古语词汇运用较多;婚俗描写中,陕北侧重于婚姻中的经济交往,关中重视礼俗规范,陕南多写奇婚异俗;描写民间信仰时,陕北、陕南多写巫术,陕北、关中多拜雨神,陕南信奉山神、河神并禁忌繁多;民性则以勤俭、刚勇好斗和重功名最为典型。这些地理景观无论在地域分布还是特征表现方面,均与现实生活有高度一致性。可见,文学中蕴含有重要的地理信息和资料,它们对于地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文化生态角度来分析,文学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观,又是适应当地环境的产物。这说明当代陕西本土文学的内容深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五、本文引入感觉文化区的概念来进行文学分区。以文学本身为依据,对最重要的文学因子——文学作品和文学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陕西本土文学风格和文学发展程度的大致状况,兼顾作品中的“地理意象”,进行文学划区。按照区域内文学风格基本相似,文学发展水平相近,文学中所描写的地理景观一致或相似,文学区的地域分布基本相连成片,有一个集中反映区内文学特质和风格的中心城市等原则,将陕西本土文学划分为陕北高原文学区、关中平原文学区和陕南山地文学区,这三大文学区又细分为延无文学亚区、洛水文学亚区、渭水上游文学亚区、渭水中下游文学亚区、汉水文学亚区和丹水文学亚区。其中陕北高原文学区内文学家空间分布零散,文学发展程度较低,文学风格以粗犷质朴为主;关中平原文学区各地域均有文学家分布,基本相连成片,文学风格以雄健厚重为主,粗犷、清丽等风格也在该区有所体现,文学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陕南山地文学区文学家集中于各地级市附近,文学风格以清丽优美为特色,文学发展程度较落后。各文学区之间以感觉过渡带为界,从南至北分别是秦岭和北山。文学区之间存在着地域级差,各亚区的发展程度也不平衡。文学现象这种地域的不平衡性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总体来看,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类型对文学区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而各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南北文化的深入交流是陕西文学地域差异的重要导因。
六、本文还对文学的区域文化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一方面深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反作用于社会实践,进而产生文化效应。陕西本土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主题的正面渲染,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起优秀的地方品牌形象,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经济投资意向,有利于地域经济的提升;文学与地域的紧密结合使其具有了旅游开发价值;文学对“汉唐雄风”的呼唤,与城市建设中仿唐建筑的兴建相呼应;文学所赞美的山川风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本地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陕西本土文学正是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来发挥自己的现实影响,实现文学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当代陕西本土文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有利于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丰富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陕西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学资源,但其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仍然是一种潜在性的资源优势,本文通过探讨文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陕西文化特征与经济社会有效结合的机制,为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透过文学来反映地理景观,毕竟只是一种新的尝试,一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还比较粗浅,并非完满圆融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