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线VD营养状况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风险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zhang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抗结核药物在有效治疗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肝损伤。肝损伤一旦发生,患者将不得不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导致结核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以及耐药结核病的出现。抗结核药物造成肝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反应性代谢物诱导肝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有关。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可导致活动性结核发病风险增加,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与糖尿病的双重负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项目组先前的研究发现,DM是4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vitamin D,VD)缺乏与酒精性肝损伤及非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然而,有关机体VD水平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LI)发生风险的关系,国内外尚鲜见报道。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VD补充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水平和减轻炎症反应等改善抗结核药物诱发的大鼠肝损伤,但VD补充对于抗结核药物所致DM动物的肝损伤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集了青岛地区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检测、分析入院血清VD水平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发生风险的关联,并进一步观察探讨患者合并DM对该关联是否有影响(第一章);并建立DM小鼠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伤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VD进行干预,探究VD对异烟肼(Isoniazid,INH)联合利福平(Rifampin,RFP)诱导的DM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第二章),以期为临床预防肝损伤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第一章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青岛市胸科医院,确诊为肺结核且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进行体格测量。收集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同时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外周血,送至检验科分析生化及血常规指标,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25(OH)D浓度,随访患者治疗期间肝损伤发生情况。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荐的标准判断机体VD营养状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VD水平与肝损伤发生风险的关系,并根据是否合并DM、年龄以及BMI进一步分层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对VD水平对肝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进行初步评估。第二章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建立DM小鼠模型后,按照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DM对照组、肝损伤模型组、低剂量VD干预组、中剂量VD干预组、高剂量VD干预组以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MTF)组。每天进行两次灌胃,第一次灌胃DM对照组和肝损伤模型组分别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低、中、高剂量VD干预组分别给予130IU/kg、260IU/kg、520IU/kg VD,阳性对照组给予200mg/kg二甲双胍。2 h后进行第二次灌胃,DM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其他组均给予100mg/kg的异烟肼和150mg/kg利福平。连续干预28天,末次灌胃后禁食12h,称重、麻醉、摘眼球取血处死小鼠,分离血清,解剖分离肝脏、肾脏等脏器,置于-80℃冷冻保存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力以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中25(OH)D的含量,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线粒体DNA拷贝数,荧光探针法检测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ComplexⅠ~Ⅴ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第一章共纳入461例肺结核患者,其中有4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伤,肝损伤发生率为10.4%。肝损伤患者中VD严重缺乏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肝损伤者(66.7%vs.45.3%,p<0.05)。VD严重缺乏联合年龄、BMI、低蛋白血症、DM及饮酒对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AUC=0.74,95%CI:0.67-0.81)。在调整了年龄、BMI、饮酒及DM患病情况后,VD严重缺乏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是其他患者的2.91倍(OR=2.91,95%CI:1.49-5.69)。根据是否合并DM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VD严重缺乏的PTB患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是其他患者的2.92倍,在PTB-DM患者中,VD严重缺乏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是其他患者的3.11倍。根据年龄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发现,VD严重缺乏使45岁及以上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约4倍(OR=5.13,95%CI:1.94-13.57),在年龄<45岁的患者中未发现VD严重缺乏与肝损伤风险的关联。根据BMI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VD严重缺乏使BMI≥18.5 kg/m2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2.3倍(OR=3.33,95%CI:1.44-7.71),在BMI<18.5 kg/m2的患者中未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第二章动物实验结果发现:(1)与DM对照组相比,干预至第4周时,肝损伤模型组体重显著降低(p<0.05),其它各组小鼠间体重未见明显差异。(2)肝损伤模型组血清25(OH)D水平较DM对照组显著降低,中、高剂量VD干预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升高。(p<0.05)(3)肝损伤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ALP、TBIL、DBIL和TBA水平较DM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中、高剂量VD干预组的小鼠血清ALT、AST、ALP、DBIL较肝损伤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4)肝损伤模型组可见肝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气球样变等病理变化,VD补充改善了肝脂肪变性及肝细胞坏死的病理变化。(5)肝损伤模型组肝脏中GSH-Px及SOD活性较DM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中、高剂量VD干预组GSH-Px及SOD活性较肝损伤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6)肝损伤模型组线粒体膜电位较DM对照组显著降低,中、高剂量VD干预组小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肝损伤模型组(p<0.05)。(7)肝损伤模型组小鼠的肝脏线粒体DNA拷贝数较DM对照组数值上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干预组肝脏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高于肝损伤模型组(p<0.05)。(8)与DM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ComplexⅡ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未发现VD干预对5种Complex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结论:VD严重缺乏是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合并糖尿病时,两者之间的关联更密切。VD严重缺乏联合年龄、BMI、低蛋白血症、饮酒及DM患病情况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VD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维持线粒体DNA拷贝数稳定改善异烟肼联合利福平诱发的糖尿病小鼠的肝损伤。
其他文献
背景:乳腺癌是目前发病率位居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生存,是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问题。乳腺癌的治疗目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尽管现在通过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5年及10年生存率,然而仍存在一部分患者出现治疗后的复发、转移,并构成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对于乳腺癌发生及转移的机制尚未完全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血肿液及外周血血清中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含量,并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转归,进而分析彼此间相互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索HICH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靶点。方法:观察组来源于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因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于我院NICU行微创引流治疗的患者,共纳入51例,同时收集于我院健康查体中心进行体检的49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通过
目的:虽然临床上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较成人少见,但血栓形成后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及预后,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旨在分析单中心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明确不同肿瘤类型、治疗过程中高危因素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早发现、早治疗,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改善不良预后。方法:回顾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
研究目的:近期的神经病理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等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发展中先天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是由TREM2基因表达产生的,是小胶质细胞在大脑中进行选择性表达的关键受体。TREM2的功能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及其桥本病程、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peroxidase antibody,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id globulin antibody,TGAb)、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utrop
目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1,TRPV1)是细胞膜上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可被胞外质子、有害热刺激、以及多种动物毒素等伤害性因素所激活,在疼痛产生和传导、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应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RPV1的特异性激动剂—辣椒素激活TRPV1的分子机制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到了验证,这为研究TRPV1的配体门控机
目的观察海兔素对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ity diabetes,NOD)小鼠自发性胰腺坏死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与肠粘膜屏障稳定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干预方案:将30只6周龄雌性NOD小鼠进行适应性喂养两周,随机分成两组(15只/组),分别是海兔素干预组(Aplysin)及对照组(Control)。Aplysin组小鼠灌服150 mg/kg海兔
目的:运用决策树方法探讨行为习惯、奖惩敏感性、人口学因素和常见慢性疾病等因素协同影响颈动脉硬化的模式。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查体并符合入组标准的人员573例,其中颈动脉硬化组329例,非颈动脉硬化组244例。采取问卷形式收集人口学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行为习惯因素,如吸烟、饮酒、饮茶、高脂饮食、体育锻炼等;伴发疾病因素,如高血压
目的:柴油发动机广泛应用于公共汽车、卡车、拖拉机、船舶等机械设备,随着城市居民和职业人群接触柴油机尾气(Diesel Exhaust,DE)的机会日益增多,人们愈发关注DE的不良健康效应。柴油机尾气颗粒物(Diesel Exhaust Particles,DEPs)可以悬浮在空气中,并经呼吸道进入肺部。粒径<100nm的DEPs可沉积于肺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等肺的深部并造成肺损伤。在2012年,国际
目的:抑郁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常诱发自伤、自杀等危险行为,导致相关的残疾率和死亡率升高。同时抑郁症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及疾病发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导致个体及家庭生活质量下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的抑郁症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表明体能表现与抑郁症状可能存在相关性,但大样本数据以及关于二者因果关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大型国际数据库,评估体能表现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