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作模具钢H13表面纳米化加低温渗硼复合处理的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qeed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热作模具钢H13的性能,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本课题对其在表面机械研磨(SMA)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的渗硼工艺(固体渗硼以及等离子渗硼),在表面产生一层硬度极高的渗硼层。着重研究了SMA处理对后续渗硼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技术(SEM)、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TEM)、显微硬度试验和热稳定性试验,对SMA处理后变形层的厚度,晶粒尺寸,截面硬度梯度以及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应用辉光放电发射光谱技术(GDOS)、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RD)、显微金相技术及SEM技术分别对H13钢渗硼后的元素逐层分布情况、表层相组成以及渗层厚度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SMA处理前后固体渗硼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算出了两种情况下的渗硼激活能,得到了不同的渗硼温度、时间同渗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式。最终提出了表面纳米化之后实施低温渗硼的新型工艺。研究的结果如下所示: 1.SMA处理40min后,表面发生了严重的塑性变形,形成大约10gm厚的变形层,该层晶粒发生明显的细化,平均尺寸为8nm,达到纳米级。 2.表面纳米层的硬度达到Hv730,并且硬度梯度曲线比较平缓,与基体有着良好的结合力。 3.在520℃以及700℃保温后,虽然纳米晶粒发生明显长大。但在等离子渗硼的处理条件700℃×3h下,平均晶粒尺寸仍然保持在60nm左右,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4.渗硼后得到的渗硼层由表面的硼化物层和次表面硼的扩散层组成,其中硼化物层呈锯齿状。 5.预先表面纳米化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渗硼的效率。 6.对于固体渗硼,表面纳米化之后在700℃×8h的条件下便可以看到锯齿状的Fe<,2>B相,渗硼层厚度约为9μm;而在高温下,表面纳米化后的渗硼层也要明显厚于原始表面,其中的硼化物都是Fe<,2>B相。 7.表面纳米化显著提高了渗硼驱动力,固体渗硼的激活能由原先的213.92kJ/mol降低至144.83kJ/mol。 8.对于等离子渗硼,在650℃×3h处理后,纳米化表面便有Fe2B相出现,次表面为扩散层,硼的最高浓度达到7%,总渗入深度为30μm左右;在700℃×3h处理后,由于表面硼含量相对较高,除了Fe2B相,还出现了含硼更高的FeB相。而对于原始表面,在650℃×3h处理后表面没有任何硼化物出现,只产生了一定的扩散层。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某医学院校设备采购绩效,以适应设备采购大数据和信息化需要.方法 选择流标率(X1)、采购规模(X2)、规模效率(X3)、人员效率(X4)、质疑投诉率(X5)、采购节约率(X6)和
氮化硼(Boron Nitride,即BN)由于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惰性、很高的热导率,在高温下也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所以氮化硼薄膜尤其是立方氮化硼薄膜的制备成为近几年材料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40Cr和T10钢的表面获得了氮化硼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摩擦磨损和划痕等试验研究了溅射工艺参数、中间层等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化硼薄膜随着温
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β-Si3N4和BN的结构性质、振动性质以及介电性质,建立了材料微观结构与介电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为新型Si-B-O-N低介电常数透波材料的
作为山东济南连锁业跨界商盟的唯一一家金融机构,济南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决策链条短、经营机制活、服务跟进快的优势,围绕济南连锁业跨界商盟会员单位门店结算、
期刊
绿色陶瓷颜料,在制备中大多以氧化铬作为发色剂,并引入相应数量的无机矿物原料及氧化物配制而成。论文综述了绿色陶瓷颜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包覆型色料呈色的稳定性,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