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相障碍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高致残性和遗传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异常可能与双相障碍的病因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COMT)和脯氨酰异构E样酶(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E-like,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在双相障碍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能否预测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疗效,从而揭示双相障碍的有关病理机制及用于诊断的相关生物学标记物。方法:1.治疗前用特异性甲基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焦磷酸测序法对150例未服药双相障碍(病例组)和152例健康被试(对照组)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并分析两组的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差异,分析其与性别和年龄相关性,并且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2.对138例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后和对照组80例进行跟踪随访1年。对138例双相障碍分别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富马酸喹硫平(思瑞康)和碳酸锂缓释片进行单药治疗。用特异性甲基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焦磷酸测序法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对两组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随访期间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分成双相障碍Ⅰ型、Ⅱ型和对照组,三组进行比较,并对三组不同药物治疗患者的随访期间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3.用Kolmogorov-Smirnov对于数据是否呈正态分布进行检验。采用Student’s t-test对两组正态分布数据均数进行比较,多组数据应用one-way ANOVA多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两组数据相关分析用Person检验,连续变量的因变量相关多因素用线性多元回归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检验均为双边检验。结果:1.未服药的首次诊断双相障碍患者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未服药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患者两组之间;阳性家族史和阴性家族史病例组两组之间;以及临床相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轻躁狂发作三组之间;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双相障碍Ⅰ型、双相障碍Ⅱ型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逐渐下降,第6个月时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9个月时双相障碍Ⅰ型、双相障碍Ⅱ型和对照组的COMT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时双相障碍Ⅰ型、双相障碍Ⅱ型和对照组的PPIEL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丙戊酸钠缓释片、富马酸喹硫平和碳酸锂缓释片三组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也逐渐下降,第6个月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多元回归分析治疗后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变化水平和药物干预、疗效因素的回归模型有意义(P<0.05)。结论:1.未服药首次诊断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双相障碍患者之间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一致。2.治疗后双相障碍患者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逐渐下降。丙戊酸钠缓释片、碳酸锂缓释片和富马酸喹硫平能降低双相障碍患者的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3.COMT和PPIE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可能作为双相障碍诊断的生物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