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我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师德建设问题,特别是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他们的道德观念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其影响,在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新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问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高校师德建设对于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对于社会都有价值,但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了师德建设对社会的价值,淹没了对教师自身的价值,凸现了工具价值,遮蔽了本位价值的存在。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工具和手段,无视教师个人的权益,割裂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和谐统一,从而造成师德建设中教师个体的“遗落”,当然师德建设效果欠佳也成为必然。高校师德建设的主体是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命题,其理论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及价值观的指导和统摄,因此为满足广大教师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本文从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高校师德缺失的原因,在总结传统师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师德建设路径,即: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维框架研究高校师德建设。从转变高校师德建设的思维方式、调整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确定高校师德建设的原则、丰富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几个方面作了具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