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研究(1912-1937)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jitianya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是一个复杂且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民国建立后,政府颁布了一些发展高等教育的法规,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人数随之增多,其就业状况受到关注。从就业比例看,公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整体上比私立大学毕业生要好,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差异。从就业方向来看,在政府鼓励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影响下,教育行业是不少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其次是政府机关等部门;同时,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批的新兴部门与职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这一时期大学生就业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供求不平衡。包括学科需求间的不平衡及地区间的不平衡,这与高等教育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同时还受政府统筹就业及学生择业时的个人取向影响;其次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不仅是社会,包括他们自身都对自身的地位极为骄傲,认为自己有“了不得”的本领,对就业有较高期望;最后是大学生存在失业现象。民国时期,社会局势不稳,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难度,同时对已就业大学生职业的稳定性造成冲击。除受社会局势影响外,不同时期政府的就业政策及就业渠道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途径主要包括政府统筹、依靠社会关系求职、靠自身努力求职等方式。高等教育体制及职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也有影响,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科间的不平衡发展及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通过农村学校布局三十年发展变化原因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引起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变化的重要制度诱因。农村学校布局的"一村一校"与"分级办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自然人已无法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完成对知识良好继承,自然人只有自主地、选择性地接受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知识,才能摆脱生命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之矛盾
2007年11月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发布了2007年57号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并于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无论身份、阶层、和种族,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艺术发展出了丰
中国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走过一条比较成功的、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道路,也走过了一条快速的城镇化道路.当然这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的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高速度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工业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得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颅脑损伤引起高死亡率,在各种因外伤而死亡的病例中占60%。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较常见的颅脑损伤后并发症,临床报道其发生率在1.9%-16.67%之间,尸检报告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达55%。PTCI常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旋转机械正朝着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集中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系统中各设备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由于各种因素
精品课程项目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紧张、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高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代表,定义为具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
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育创新性人才的必备途径。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工作总体上良
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