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fe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119例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 , PBMV)患者进行2年随访,了解临床疗效及进一步分析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中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01~2007年间在我院行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患者119例进行临床随访,其中的91例患者完成2年的随访,其中男性22例(24.18%),女性69例(75.82%),年龄18~69岁,平均(41.72±11.60岁)。应用心导管测定术前、术后平均左房压(LAMP),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术前、术后1周、术后6月及术后2年二尖瓣瓣口面积(MVA)、二尖瓣跨瓣压差(MVG)、左房内径(LAD)及肺动脉压(PAP)等参数并记录二尖瓣返流程度(MR),由专业临床医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2年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并评价患者心功能(NYHA)。术后计算LAMP、MVA、MVG、LAD、PAP及6MWT的变化。根据术后2年随访结果,分为预后好及预后差两组,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PBMV术前比较,术后即刻LAMP下降,MVA增加(由术前1.00±0.25cm2增加为1.79±0.24cm2),MVG降低;术后一周6MWT增加,LAD减小;心功能(NYHA)好转。91例患者在2年随访中,再狭窄率为32.96%(30例),术后2年MVA面积逐渐缩小为1.64±0.25cm2。分组后,两组间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Wilkins评分、LAMP变化、术后LAMP、MVA变化、术前MVA、LAD变化、术前6MWT、术后1周6MWT、术后PAP等具有差异(P﹤0.05)。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后,LAMP变化、术后PAP程度、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与术后2年6MWT具有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1.514、-1.233、-7.906。P值分别为0.000、0.006、0.011。结论:PBMV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运动耐量增加,症状改善。其中,左房压变化、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术后肺动脉压是影响术后2年预后主要因素。左房压变化对预后的预测意义最大,即左房压显著降低者,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