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ankel泵及最优化注浆控制机理的智能注浆控制方法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brjsd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是我国西北、西南基础建设飞速发展阶段,贯穿东西的基础交通建设工程是发展西部的关键,在大力发展铁路和公路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大量的隧道工程,并呈现“大埋深、长洞线、高应力、强岩溶、高水压、构造复杂、灾害频发”的特征,注浆是改变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加固围岩的主要方法。但现有设备和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注浆常用的柱塞式注浆泵由于每冲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循环压力,输出压力的波动范围可达几兆帕至十几兆帕,注浆脉冲对脆弱围岩会造成二次破坏,还会影响试验数据、工程数据的记录和精确性控制;现有的注浆理论模型都是基于稳定压力作用下研究的,理论曲线中的压力只随被注介质及浆液特性改变而改变,而实际施工过程中浆液压力剧烈波动,很难得到理论扩散结果;使用柱塞泵进行模型试验时较大的注浆脉冲并不能与稳压注浆理论相符合,使用空压机保持气缸恒压来实现稳压注浆可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但与实际工程不相符,不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试验结果;目前所做的劈裂注浆模型试验中的试验结果普遍为单方向水平劈裂或竖直劈裂,而非理论上所推导的单方向劈裂浆脉会改变地应力方向;目前的渗透注浆理论公式没有考虑重力及浆液惯性的影响。因此本文研发了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可以实现稳压注浆的Wankel注浆泵,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结构原理研究: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研究Wankel泵的机构原理,建立了 Wankel泵转子型线及缸体内腔型线的数学模型,深入研究了其结构和基本原理,得到了不同Wankel泵的参数设计规则。(2)结构工艺研究:分别设计了单缸与双缸Wankel泵的缸体、转子、曲轴、中隔板、盖板、齿轮座等零部件的构造、尺寸、选材及加工工艺,研究了密封系统及单向阀的结构、选材及选型。(3)输出性能研究:提出了 Wankel泵理论流量、实时容积、机械效率、水力效率、容积效率及总效率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室内试验测试了 SDU-1.25D-44的性能参数及空化特性。(4)控制系统开发:基于Fuzzy-PID复合控制方法研发了适用于Wankel泵的SDUZJ智能注浆系统,实现了 Wankel泵无极稳压调速,并拥有方案查询、数据记录、危险报警、阶段数据查询、智能稳压控制等功能,应用TIA Portal软件编写SDUZJ主控程序。(5)最优化注浆控制方法:得到了稳压控制下的最优化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浆液扩散控制理论,提出了劈裂方向与劈裂距离可控的劈裂注浆控制方程,以及考虑浆液重力及惯性作用下分别研究竖向和横向恒压渗透注浆的浆液扩散规律。(6)模型试验:设计了附加竖直和水平地应力的劈裂注浆模型架与分层可视化渗透注浆模型架,通过模型试验及SDUZJ单液控制系统验证了最优化注浆控制理论。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经产妇的分娩结局。方法:对再次分娩的398例经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住院分娩的658例初产妇为对照组,分析孕期产检、产程情况及分娩结局。结果:两组
清華大學圖書館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清华大学档案馆专门设有人物档案门类,内容包括在我校工作或学习过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知名学者和教授的毕生有保存价值的文件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选择不同手术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再手术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通过建立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主因素突出型算子对结果进行合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健康妇女血清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E4)水平的参考区间。方法采集福建地区693名健康体检女性及良性疾病女性患者血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HE4,
<正>卖淫嫖娼和非法同居、通奸的界限是什么?警方在处理这类问题上如何界定和处罚?上月初,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在所辖区域内探索性地推出新的细划裁量标准,
“先安未受邪之地”含义范围的扩充福建中医学院(350003)戴春福叶天士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论,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这一学术思想对温病诸多病变的防治均有指导意义。1"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原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扩大,如何实现商业银行对其所面对的风险做到全面的防范和控制则变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外部环
随着联烯化学的不断发展,联烯在有机合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轴手性联烯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结构单元,因为其轴手性可以通过手性转移的策略转化为产物的中心手性,从而
<正>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1.下泥盆统的分布及其下界;2.关于“龙华山群”;3.沟鳞鱼的时代及含鱼层的对比;4.关于“宰格灰岩”的时代。1970年4月至1972年1月,我所曾组织了一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