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频脑电监测因其能同步观察发作期脑电和行为学表现(且能反复回放)、发作间歇期及睡眠期脑电,在发作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癫痫发作频率的量化分析、癫痫综合征的鉴别以及癫痫的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传统的视频脑电监测对发作期症状学(包括运动性发作)的研究目前只限于肉眼观察,不能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这种肉眼观察的分析方式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这种分析方式具有主观性,经验不同的医生所获的信息量不同。其次,肉眼观察不能对运动性发作的振幅和频率进行准确的分析,所得信息有限。本研究使用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开发的图像分析软件对额叶癫痫运动辅区发作进行运动轨迹描记和量化分析。目的1)建立一套癫痫运动性发作的量化体系,为癫痫症状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2)建立运动辅区发作的运动轨迹模型。方法纳入癫痫运动辅区发作四种发作类型(运动过多、姿势性发作、击剑姿势和偏转发作)发作期视频各10次,使用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发的图像分析软件将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矩阵。使用MATLAB 6.5版将矩阵转换为曲线,得到X轴及Y轴运动轨迹各一。为比较肢体远端与近端运动的关系,我们将肢体远端振幅除以近端振幅,得到的比值称远近比。当肢体运动为近端肌肉运动时,其理论上绝对值值小于3,当肢体运动为远端肌肉运动时,其绝对值大于3。为描述躯干运动中肩部运动与腹部运动的差异程度,我们将肩部振幅与腹部振幅相除,所得比值称肩腹比,理论上该绝对值越靠近1其差异度越小,反之则越大。肩腹比绝对值大于1则说明肩部运动大于腹部运动,小于1则说明腹部运动大于肩部运动。本研究还将运动过多发作和颞叶癫痫、假性发作的上述量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运动过多的特点是患者头面、肢体、躯干均有大幅度运动,肢体运动幅度更大、频率更快。头面、躯体以及肢体运动幅度平均在30像素以上,大幅运动的频率约1Hz。肢体的远近比绝对值一般小于3,说明运动以近端肌肉为主。肩腹比波动及跨度大,提示躯干运动无序,紊乱;2)姿势性强直和击剑姿势运动轨迹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受累肢体的运动轨迹呈缓慢上升或下降,其远近比绝对值均是前期小于3,后期大于3,提示初期为近端肌肉运动而后期为远端肌肉运动。二者肩腹比绝对值均小于1,肩部运动小于腹部运动。3)偏转发作受累部位也呈逐渐上升或下降趋势,但上升下降速度不均匀。其远近比绝对值一般小于3,提示近端肌肉运动为主。肩腹比绝对值大于1,说明肩部运动大于腹部运动。我们通过比较运动过多发作与颞叶癫痫、假性发作,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颞叶癫痫、假性发作分别与运动过多相比较。可见运动过多与后两种发作在平均振幅、肢体远近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系统对癫痫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1)本研究证实癫痫运动性发作的量化分析具有可行性;2)额叶癫痫运动辅区发作在运动轨迹和量化指标上均有固有的特征,提示本研究系统的量化分析方法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运动性发作和颞叶癫痫、假性发作在量化指标上进行比较,提示本研究提供的量化分析方法在癫痫的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