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师流动也愈发频繁。一方面,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对于解构学术结构的固化,促进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无序的教师流动对于摧毁固有的学术结构,导致学术劳动力市场恶性竞争,削弱教师潜心向学的意志力也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因此,分析高校教师流动动力要素,科学解释高校教师流动的内在机制,促进高校教师流动政策的改进,防御“挖人大战”等无序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推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政策文本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高校教师流动动力要素,并建构了高校教师流动动力模型。高校教师流动动力因素复杂,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作用力是一个多种力量互相影响的函数,直接影响着教师流动意愿的形成和流动行为的发生。传统的推拉理论对于劳动力人口迁移的动因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对于解释高校教师流动行为缺乏适切性。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知识型人才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推力和拉力之外等正向作用力之外,还有粘力和斥力等阻碍教师流动的反向作用力。多重作用力导致了教师流动呈现出学术的无序漂移状态。在高校教师流动动力模型的观照下,教师流动呈现如下逻辑:高校教师流动本质上源于四类作用力的博弈与妥协;推拉力强度决定流动行为,粘斥力强度影响流动意愿;流动成本与流动净收益的结构对流动起决定性作用。从整个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来看,流动维系了学术共同体的动态平衡,也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融合。在高校流动动力模型基础上,提出关于促进高校教师流动的若干思考。一是平衡“推拉因子”作用力,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高校的薪酬体系。同时,学校建立流动协商与补偿机制以降低教师流动带来的损失;二是加大“粘力因子”作用力,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院校组织环境并增强教师的组织归属感;三是减小“斥力因子”作用力,放宽教师流动的门槛;从教师个体而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流动的“筹码”,以促进学术共同体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