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众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极大地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然而,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继续创造和丰富民族文化内容,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但是,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满足生活需求,少数民族地区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造成无人继承、无人保护、无人发展和创造本民族文化内容的局面。加上近年来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城镇化建设等因素,使得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可修复的毁灭,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不断消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非遗的保护工作,贵州省各地区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力求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现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知识产权、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社会调研、文献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将知识产权与非遗产业经济紧密的结合起来,论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可行性,并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构建非遗产业化经营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使非遗的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贵州少数民族非遗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