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系玻璃基底高强度防潮红外增透与保护膜的研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制冷型长波红外探测器虽然在灵敏度上略逊于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但因其体积小、质量轻、功耗小、寿命长、成本低、启动快等优势,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性能已可满足部分军事装备及绝大多数民用领域的技术需要。为使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在大范围温度下工作,同样能够保证其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红外成像系统需采用无热化设计。硫系玻璃作为优良的消热差光学元件,具有较小的折射率温度系数,可采用精密模压技术制备,提高使用性能的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推动无热化成像系统的大规模市场应用。但硫系玻璃的自身硬度低,需要采用增透保护膜的手段提高耐久度,而硫系玻璃本身质地软,热膨胀系数大,镀制的薄膜容易脱落,在硫系玻璃表面镀制耐环境性能良好的增透保护膜是目前硫系玻璃光学元件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硫系玻璃(As40Se60)基底分别研制了8~12μm增透膜及增透保护膜,通常保护膜暴露在大气中,需要通过耐环境测试。以Ge、Zn S、Yb F3三种材料组合设计并制备了增透膜,Ge、Zn S、DLC三种材料组合设计并制备了增透保护膜。通过对硫系玻璃基底性能分析,对镀膜前表面清洁工艺以及离子源清洗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增透膜的热应力计算,研究了介质膜的破损机理,优化了介质膜的沉积温度,提高了介质膜的附着力;针对Yb F3膜层易吸潮问题,通过离子源辅助沉积提高Yb F3表面聚集密度,并采用Zn S作为最外层保护层,解决了膜层吸潮问题。针对DLC保护膜,首先研究CH4与Ar充气流量比、射频功率、沉积压强对于DLC薄膜sp2/sp3成键比例、光学常数、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确定表面粗糙度低、低吸收、高硬度DLC薄膜制备工艺;其次将DLC薄膜拆分成低应力粘结层与高应力耐摩擦层,在提升薄膜耐摩擦性能的同时降低应力,提高了膜层的牢固度,对制备完成的薄膜进行光谱性能测试及耐环境适应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薄膜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在8~12μm波段,双面增透膜平均透过率为97.7%,一面增透一面DLC保护膜平均透过率为91.1%,且能够满足高强度与防潮性能,具有良好的耐环境适应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气激光通信对通信带宽、速率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激光通信具有高带宽、高速率、铺设灵活、铺设成本低的优点。然而传输过程中,大气湍流对光束传输特性的影响将会导致光纤的耦合效率降低。为了减少湍流干扰,一般采用自适应光学进行实时校正。本文主要对湍流影响下自适应光学系统各项参数与耦合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水平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系统,并进行了室内静态像差校正实验和外场校正实验。相关工作内容如
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多通道对目标光谱进行探测及成像的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光谱特性对目标进行识别。对于复杂的探测环境,红外双波段光谱成像探测具有明显的优势,中波红外系统不仅可用于获取高温物体的辐射光谱特征,而且在湿热环境下观测优势更加明显;长波红外系统主要用于观测常温物体,形成物体的轮廓影像,在杂散光辐射较强的情况下,长波红外侦察能力更强。因此,红外双波段光谱成像技术的研究对军事领域和民用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C)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FSOC不同于射频无线通信,其采用激光束代替高频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传输,相比传统的通信技术,有着保密性高、不受强电磁场的影响、不占用射频资源、频谱利用率高等优势。轨道角动量光束(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具有无限多的拓扑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