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延(procrastination)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心理、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还涉及了社会、文化及技术走向,生物和神经取向。传统研究大多认为拖延是一种个体的自我调节失败行为,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并伴随着产生抑郁、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体验,同时对绩效以及心理健康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了解拖延在人群中的严重度及流行度,全面深入探讨拖延的影响原因,不断完善已有拖延理论,为临床上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非常的重要和迫切。在过去的研究中,对拖延及拖延原因的探讨虽然较多,但较少对拖延进行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拖延现状、导致的原因是杏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的验证。本研究是将拖延分为回避性拖延和唤起性拖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的流行程度;编制了拖延成因问卷,对两类拖延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排查,并对拖延是否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通过对648名肇庆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拖延成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为之后相关研究作为可靠的基础研究工具。2.唤起型拖延和回避性拖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总体严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在年级和专业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年级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二,理工类学生明显高于艺术及体育类;而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不显著。3.对拖延产生最大影响的原因为时间管理能力、懒惰和任务特征。在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后发现,对唤起性拖延可以进行正向预测的原因为任务性质、环境影响和恐惧失败,其中任务性质可预测部分最高,为31.8%;对回避性拖延可以进行正向预测的原因为任务性质、恐惧失败和环境影响,其中任务性质可预测部分最高,为32%。4.大学生的两类拖延行为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拖延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