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奈良时代末期到平安时代初期开始,汉字(主要是指古代汉字)就开始传入日本。为了更好地解读汉文文献,日本人创造了一种在汉文资料上通过添加训点符号以表示词与词之间关系的方法,而由此诞生的语法一般被叫做“训读语法”。进而,训读语法在经历时间流逝、自身不断变化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到普通日语语法的构成。就此意义而言,若要深入研究现代日语语法,就无法避免涉及古代的日语语法,而其中“训读语法”无疑是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关汉字训读的研究至今为止亦可谓汗牛充栋,不过若论及其对现代日语语法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从这个角度着手的研究例证,则又不能不说屈指可数,而其中必须提及的就是山田孝雄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从为数不多的先行研究中首先锁定山田孝雄的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择取“为”字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在充分进行语料调查的前提下,针对“为”的三种代表性训读法即“ため”“す”“なす”,展开了从古代至近现代的所谓历时性考察。通过考察得知,汉字“为”虽然可被训读成“ため”、“す”、“なす”、“なり”等词,但其中“ため”、“す”、“なす”三者对现代日语语法的影响最大,基于这样的理由,本研究决定重点围绕“ため”、“す”、“なす”三者对汉字“为”的训读以及它们为现代日语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考察。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一)古代汉语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二)被训读成“ため”的“为”字以及它对日本语法造成的影响;(三)被训读成“す”的“为”字以及它对日本语法造成的影响;(四)被训读成“なす”的“为”字以及它对日本语法造成的影响。即依照时间顺序,依次考察了“为”的汉字源流以及“为”传入日本后在日语语法中所展现的三种形态。作为研究方法,本文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特别使用了对语词检索提供极大方便的在线或非在线汉日语料库资源,由此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研究效率和词频统计的准确性。总而言之,本论希望通过汇集相关资料,对结论加以总结和分析,能够对此三种形态的先行研究有所推进。与此同时,通过现代日语语法源头的追溯,进而阐明其与古典语法之继承关系的话,相信也能对汉语训读的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