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电影——以陈凯歌电影改编为样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是电影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凯歌以他的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注重对电影艺术本体的回归,而他的电影又大部分改编自当代文学作品。他与其他“第五代导演”在改编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再依循改编陈规,用自己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大胆的、有创造性的改编,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创作意识。  本文的第一部分在具体的作品分析中,探讨不同时期陈凯歌电影改编方式的变化——对于文学文本的选择和处理、电影手段的运用和影像风格的追求。第二部分将阐述其改编创作中一贯出现的主题和惯用的改编手段。最后,与他的个人经历、心态特征、艺术思想和中国电影大环境的变化等联系起来,试图对其主题选择的一贯性、改编特点和艺术追求的变化做出一些阐释。  陈凯歌所选择的文学文本有着各种不同的体裁、题材和风格,他的前后期电影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又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他关注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并且热衷于把“人”放在宏大的历史、自然、文化背景下来探索。本文通过对陈凯歌几部有代表性的改编作品的分析,来探讨他的电影在改编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一种典型的改编样式。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自然口语对话中的能愿动词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类词在口语中的实际用法,从虚化角度对能愿动词意义和用法进行解释,并进一步讨论了词汇化表达式"能愿动词+说/是"意义
学位
碑帖书画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具有文献价值,是一类特殊的文献资料。其中,有关诗歌文献研究的材料十分丰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致力于诗歌研究,必然会拓宽诗歌文献
创设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内涵;重视个性和质疑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 Create a new type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make full use of the teac
流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反映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特征。流行语自20世纪80年代始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成为语言工作者和语言学家讨论的热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偏偏”的语义特征、句法特征和语用功能。在考察“偏偏”句式语义类别的基础上,分析出“偏偏”的三种情态意义:“故
教坊是我国古代宫廷中掌管俗乐的乐舞机构,其设立对我国古代宫廷乐舞制度的建设有很大作用。关于历代教坊制度及历代教坊与演剧的关系值得研究。  考察历代教坊制度,主要包括
陈明,1970年5月出生,1993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周京新教授。现为常
在西方学界纷纭一时的全球化理论中,詹姆逊的看法独树一帜,中国学界对其全球化理论虽有论述,但较为全面的整体性阐释还不多,尤其对他新近发表的针对全球化语境下出现的新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