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力敏腧穴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比较患者不同部位的腧穴、腧穴与同神经节段非腧穴点,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相同部位腧穴压痛阈值的差异,为针灸临床诊治IBS、CPID、BPH选穴提供依据。方法:1.试验一研究对象为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IBS、40例CPID、40例BPH患者,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分别对其进行力敏腧穴的探查,根据力敏腧穴判定标准判断探查的腧穴是否为力敏腧穴,对探查到的力敏腧穴按部位、经脉、腧穴与非腧穴点进行记录、统计分析。2.试验二研究对象为试验一纳入的研究对象中探查到2个以上力敏腧穴的患者和符合纳入标准107例健康受试者,将其分为IBS组、CPID组、BPH组、健康受试者组1(Contrl 1,Con 1组)、健康受试者组2(Contrl 2,Con 2组)、健康受试者组3(Contrl 3,Con 3组)。各组所选的腧穴为课题前期预试验和试验一的研究结果,按部位筛选出每个部位力敏腧穴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先从按部位选取一个腧穴,再选其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点。其中IBS组和Con 1组所选的腧穴为天枢(腰腹部)、率谷(头面部)、胃俞(胸背部)、太冲(四肢部)及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点;CPID组和Con 2组所选的腧穴为次髎(腰骶部)、关元(腹部)、大包(胸背部)、三阴交(四肢部)及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点;BPH组和Con 3组所选的腧穴为膀胱俞(腰骶部)、肝俞(胸背部)、中极(腹部)、阴陵泉(四肢)及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点,对各组选择的腧穴利用手持测痛仪分别进行压痛阈值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分析。结果:1.40例IBS患者总共探查到246个力敏腧穴,平均出现力敏腧穴6.15个,按肢体部位划分,多集中在腰腹部;其中力敏腧穴频次前五的经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频次位于前五的腧穴分别为中脘、天枢、足三里、率谷、中庭;其中属于传统经穴的比率为80.1%,非经穴的比率为19.9%。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疾病状态时,天枢、率谷、胃俞、太冲压痛阈值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腧穴与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压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不同部位的腧穴之间压痛阈值比较:(1)太冲比天枢、胃俞低(P<0.01),太冲比率谷低(P<0.05)(2)率谷比天枢、胃俞低(P<0.05)(3)天枢比胃俞低(P<0.01)。2.40例CPID患者中总共探查到243个力敏腧穴,平均出现力敏腧穴6.08个,按肢体部位划分,多集中在腹部;按每条经脉上不同位置力敏腧穴数量统计分析,其中力敏腧穴频次前五的经脉分别为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频次位于前五的腧穴分别为三阴交、次髎、关元、阴陵泉、地机;其中属于传统经穴的比率为78.2%,属于非经穴的比率为21.8%。慢性盆腔炎患者在疾病状态时,次髎、关元、大包、三阴交压痛阈值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腧穴与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压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盆腔炎患者不同部位的腧穴之间压痛阈值比较:(1)三阴交比次髎、关元低(P<0.01)(2)大包比次髎低(P<0.01)。3.40例BPH患者中总共探查到251个力敏腧穴,平均出现力敏腧穴6.28个,按肢体部位划分,多集中在下肢;按每条经脉上不同位置力敏腧穴数量统计分析,其中力敏腧穴频次前五的经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频次位于前五的腧穴分别为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阴包;其中属于传统经穴的比率为77.7%,属于非经穴的比率为22.3%。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在疾病状态时,膀胱俞、肝俞、中极、阴陵泉压痛阈值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腧穴与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压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不同部位的腧穴之间压痛阈值比较:(1)阴陵泉比中极、膀胱俞、肝俞低(P<0.01)(2)中极比膀胱俞、肝俞低(P<0.01)(3)膀胱俞比肝俞低(P<0.01)。结论:1.从力敏腧穴分布规律来看:(1)IBS、CPID、BPH患者在力敏腧穴分布规律有其各自的特征,其中IBS患者力敏腧穴分布位置按经脉归类,其与足阳明胃经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按部位归类,腰腹部力敏腧穴分布最多;出现频次最高的力敏腧穴为中脘,其次为天枢、足三里、率谷、中庭。CPID患者力敏腧穴分布位置按经脉归类,其与足太阴脾经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按部位归类,腹部力敏腧穴分布最多;出现频次最高的力敏腧穴为三阴交、其次为次髎、关元、阴陵泉、地机。BPH患者力敏腧穴分布位置按经脉归类,其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关性最高、其次为足太阴脾经、任脉;按部位归类,下肢力敏腧穴分布最多;出现频次最高的力敏腧穴为中极、其次为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阴包。(2)IBS、CPID、BPH患者在力敏腧穴分布规律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首先三者力敏腧穴多分布在腹部和腰骶部、即病位所在的局部位置;其次三者力敏腧穴都在相关募穴、背俞穴出现,提示我们临床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盆腔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寻找力敏腧穴时要注重募穴和背俞穴的探查;三者力敏腧穴频次前四的经脉都包括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最后三者力敏腧穴不仅分布在传统经腧穴置上,在经穴附近的非经腧穴置上同样存在力敏腧穴。2.从腧穴压痛阈值来看:IBS、CPID、BPH患者在疾病状态时,肢体远端腧穴压痛阈值比局部腧穴压痛阈值更低,腧穴与同神经节段的非腧穴点压痛阈值比较无差异性,IBS、CPID、BPH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对同一腧穴压痛阈值进行比较,患者腧穴压痛阈值均比健康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