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作为交流的媒介,在传递意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话语。要想学好一门语言,懂这门语言的内在机制会事半功倍。国际上现在也出现了“汉语热”,研究汉语的内在机制与逻辑体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次的实践材料《劳特里奇汉语话语分析手册》是一本语言学论文集,囊括目前有关汉语话语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主要负责其中第5至第7部分,共15章,即第16章至第30章,主要包括不同场合中的汉语话语分析,如,商业交流、教室、职场等。经逐句分析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论文有一个共性:超过20个单词的句子比比皆是,且这些句子中含有非谓语结构、形容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等附加成分。这增加了翻译时的理解难度和表达难度。笔者将这类句子定义为长难句,并选定以长难句的汉译为本实践报告的撰写方向。长难句之所以会成为本次实践的难点,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尤其是在汉译英文语言学这类信息量很大的文本时,既不能照着英语的词句顺序逐字翻译,也不能不顾原文随意发挥,要有依据地做一些变通,使译文的措辞表达与汉语相符。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指导本次的实践。经学习,笔者发现变译理论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本报告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作者主要从原文本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以及原文本的主要内容方面对本次翻译实践内容及其背景信息做了简要陈述。第二部分,从三个角度简要描述了本次的翻译实践,分别是:翻译前的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过程。第三部分,概括整理变译理论的相关知识,包括立论背景及依据、运用标准、适用范围和变通手段,区分变译理论中的一些术语表达,并说明变译理论如何指导本次的翻译实践。第四部分,概述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长难句理解及翻译问题并尝试对长难句下定义。第五部分的内容是本报告的核心:选取本次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类型的长难句,结合变译理论进行案例分析。主要从词、短语、句三个层面,分别说明如何运用增、减、编、改这4四种变通手段实现译文的忠实与通顺。第六部分,概述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总结出的研究结果和意义,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还存在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