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岳霖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运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对传统的中国哲学概念重新进行分析,用演绎的方法成功地构造了一个“道”的体系;立足常识,采用很高的技术手段构建了独树一帜的知识论体系,弥补了中国哲学在这一领域的缺陷;他是最先将数理逻辑介绍到中国的逻辑学家之一,他倡导用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为我国的逻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他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哲学与逻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对金岳霖先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论文试图通过阐发金岳霖先生有关“真”的思想,以期对金岳霖先生1949年以前的学术思想能有一总体的把握。 金岳霖先生在他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划分了必然世界、本然世界和自然界,厘清了必然、固然、当然和适然,区别了先天知识、先验知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 所谓先天的知识指的是“对于将来无论有经验与否它总是正确的”知识。金岳霖先生认为只有关于逻辑的知识是先天的。逻辑表示必然的理。所谓先验的知识指的是“对于以往为真,对于将来,只要有经验,总有相应于它的经验,所以不会不真”的知识。所谓规律知识指的是“对于以往固真,可是,只要相应于它的经验不从此打住,对于将来也真”的知识,规律知识主要是指自然律。先验知识与规律知识都表示固然的理,先验知识所表示的固然的理是总起来说的理,它强调的是只要有经验;而规律知识所表示的固然的理是分开来说的理,强调的是有相应于它的经验,所以是一条一条的理。必然世界遵守先天原则,本然世界遵守先验原则,自然界遵守自然律。所谓后验知识指的是“对于以往为真,而对于将来不敢保其亦真”的知识。根据归纳原则由经验中而得到的普遍知识大多属于后验知识。 金岳霖先生在30-40年代写了三部重要著作:《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其中 《逻辑》是研究必然的,是关于先天知识的理论体系;《论道 》主要是研究固然的理的,是关于先验知识的理论体系;而《知识论》则主要研究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关于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的理论体系。 金岳霖先生将“真”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先天的“真”、先验的“真”和后验的“真”。 《逻辑》主要是研究先天的“真”。金岳霖先生认为逻辑学是研究必然的,而必然是“穷尽可能”,逻辑之所以“真”就在于它的必然性。金岳霖先生区分了逻辑与逻辑系统,指出传统的演绎逻辑存在很多不足,倡导用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 《论道》主要研究先验的“真”。金岳霖先生的《论道》从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基本命题(主要是先验命题。如“能有出入”、“现实并行不悖”等)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一系列哲学命题,直至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论道》是以现代逻辑为背景而建立的形而上学的现代演绎体系。《论道》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先验真命题的演绎体系。 《知识论》主要研究后验的“真”。金岳霖先生在《知识论》中研究了作为后验知识存在基础的归纳问题,从作为知识接受总则的角度给出了归纳原则一个合理的解释,提出了作为先验命题的归纳原则的永真性问题。以“符合”作为“真”的定义;指出了“真”的定义与“真”的标准的区别;引入时间因素来说明符合感的时空性和超时空化性,从而解决了符合与符合感的分离与统一,以至最终解决了融洽、有效和一致作为判定“真”的标准的充分必要性。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知识进步的历程。 可以说,金岳霖先生前期的学术生涯主要就是在探讨先天知识、先验知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的存在基础,即探讨这些知识为什么“真”。本文认为:金岳霖先生实际地建立了一个关于不同层次的“真”的理论体系。金岳霖先生的学术历程就是求“真”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