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气液两相流的CFD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环流反应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物、环境、石油化工等领域。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方法成为内环流反应器设计和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考察各种CFD子模型对不同环隙比(下降管横截面积/提升管横截面积,Ad/Ar)的内环流反应器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  第1章综述了内环流反应器的实验与模拟研究成果。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内环流反应器内流体力学参数(如气含率、循环液速和气泡粒径)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并对反应器内的流型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欧拉—欧拉模型的控制方程和子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及近年来CFD模拟方法在内环流反应器中的研究进展。  第2章研究了不同的曳力模型、湍流模型、升力模型以及气泡粒径大小对大环隙比(Ad/Ar=3.97)的气升式环流反应器CaseA提升管和下降管的轴向液速和气含率的影响。分析发现提升管表观气速在一定的范围内(0.01~0.075m/s)时,曳力模型决定了是否可以模拟出下降管中的气体,而曳力模型和湍流模型共同决定了气含率模拟结果的准确性。4种传统的曳力模型(Schiller-Naumann、Tomiyama、Ishii-Zuber和Grace)无法预测出下降管含气的现象,由EMMS(Energy-Minimization Multi-Scale)理论发展而来的DBS-Local(Dual-Bubble-Size,DBS)曳力模型与Standard k-ε湍流模型组合,对气含率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最为接近。气泡诱导湍流模型(Troshko-Hassan)对模拟结果影响不大。气泡粒径大小对气含率和轴向液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本文所用到的PBM(Population Balance Model)模型并没有有效地改善下降管无法预测出气体的现象。  第3章研究了不同的曳力模型和升力模型对小环隙比(Ad/Ar=1.55)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CaseB流体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除Schiller-Naumann曳力外,其他3种传统的曳力模型可以预测出下降管含气的现象,但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差较大。而DBS-Local曳力模型对气含率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最为吻合。在小环隙比的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CaseB中,升力的影响不可忽视。而在大环隙比的环流反应器CaseA中,升力并不占据主导因素。  为了验证DBS-Local曳力模型的适用性,第4章将DBS-Local曳力模型应用到环隙比更小的内环流反应器(CaseC,Ad/Ar=0.95)中。该曳力模型不仅可以预测出反应器内三种流型,而且提升管气含率预测结果与实验吻合。最后,第5章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会议
  目的 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中国农村人群尤其是低教育水平和文盲人群认知功能老化的特点和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制定中国农村人群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
会议
该文对A301氨合成催化剂的工程参数:形状系数、曲折因子、床层传热参数等进行测 定;实验验证了等温球形A301催化剂内多组分反应-扩散模型,可为A301催化剂应用大于型合成氨装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合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合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结果 5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中30例(55.6%)出现癫痫发作,其中,全面性
会议
该实验重点研究了4-硝基-4一氯二苯甲酮和4-氨基-4一氯二苯甲酮的几条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通过条件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不同催化剂、还原剂进行了试
以Keggin结构与Dawson结构的杂多酸为电子受体,以多元胺与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为电子给体,用化学自组装液相结合成了两个系列共十七种未见文献报道的电荷转移配合物(CTC).用C、H
银杏内酯B是银杏叶提取物中重要的活性成分,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的拮抗剂,其抗PAF活性在银杏内酯中最高。银杏内酯B可以防止细胞脂质代谢异常,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改善微循环,促
  目的 筛查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家系的SCN1A基因突变类型,探讨GEFS+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
会议
  目的 分析28例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肌电生理特点。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28例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1型(CMT1)患者,进行肌肉电生理检查,方法为分别检测双侧
会议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该病在全球分布很广,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超过5.5万人,其中约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大多数死亡事件均是被狂犬病毒感染的狗咬伤